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一、种子管理
铁力县种子的繁育、推广、管理工作,由低到高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三自”(农民自选、自留、自用)时期(1948至1956年)。农村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多数农民沿袭“掐上风头,大堆选”的办法留种,种粮不
分,以粮代种。较好的村屯,找有经验的老农挑选地块,在地里穗选,做到单打
单保管。
第二阶段为“四自一铺”时期。1956年,贯彻国务院提出的“每个农业社都
需要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的调剂”的良种管理工作方针,全
县各社队先后建立良种场、种子队,生产队建种子田。年内,全县建立了以县良
种场为骨干,以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
入70年代则发展成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良种繁育体系。1978年,建县良
种场1处、公社良种场9处,大队种子专业队65个,并有146个生产队建立了种
子田。年内,全县种子繁育面积达35 406亩,每年可繁育良种700万斤,基本上
满足了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四化一供”时期。1978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种子生产专业
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
要求。1979年,县成立种子公司,加强了对良种繁育技术指导和统一供种的工作。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按品种区划,建立国家和集体良种繁育场、村
10个,繁育专业户603户,良种繁育面积达15 000亩,为全县统一供种打下了基
础。
二、良种繁育
1963年3月,本县在城东9公里建立水稻繁殖场。1967年经省农业厅批准,
该场扩建后改为国营铁力县良种繁殖场,全场有种子田4 275亩。1967至1985年
累计生产粮豆785万斤,其中交售良种267万斤,占34%。1984年春,全场实行
种子田承包到户责任制,年底向国家交良种61万斤。
小 麦 1949年10月以后,本县仍沿用民国、伪满时期留下来的大青芒、光
头小麦种,几乎年年遭受不同程度的病害。1949至1953年4年中,最高年份亩产
91斤,最低年份亩产33斤。1954年引进“甘肃96”、“合作4号”,这些品种抗锈
病能力低,产量不高。1954至1964年11年间,平均亩产109斤,最高年份142
斤1965年后,又引进“克强”、“克刚”、“克旱”、“克全”,这些品种抗锈病能力
强。1970年,一全县播种小麦44 382亩,亩产191斤,比前16年平均亩产提高
75.6%。1978年后,又引进“克丰69~701”、“克丰二号”、“克丰2号”、“克丰
3号”,这些品种抗锈病、黑穗病能力强、产量高。1984年,全县播小麦89 310亩,
亩产246斤。1985年,本县选定“克丰69~701”、“克丰1号”、“克丰2号”、
“克丰3号”等4个小麦品种为主栽品种。
水 稻 日伪统治时期,县内种的水稻全是北海道品种,一直延用到1953年,
米质好,但产量低。1954至1957年,引进“石狩白毛”、‘国光”品种,因产量低,
逐渐被淘汰。1964年后,引进“牡丹江1号”、“北斗”水稻种,因生育期长,当
地积温不够,种一二年即被淘汰。1969至1973年,引进“合江16”、扎音河”、
“黑粳2号”,年内,推广桃山公社长丰二队刊。晋模培育的抗病能力强、生长期95
天、早熟性能好的“长丰1号”、“长丰2号”。因产量低逐渐被淘汰。1984年引进
“合江18”、“合江20”。1985年,选定以“合江16”、“合江18”、“合江20”、“合
江22”为本县水稻主栽品种。
大 豆 1958年以前,仍沿用伪满时期的铁荚青、白花矬子等大豆种,产量
低。1949至1958年间,引进“黑龙江41”、“克丰2号”。“黑龙江41”,生长期长,
当地积温不够很快被淘汰。1975年,引进“黑河3号”、“绥农1号”、“丰收8
号”、“丰收10号”。1985年,选定“黑河3号”为大豆主栽品种,搭配品种为
“丰收10号”。
玉 米 1958年以前,玉米种有火苞米、金顶子,生育期短产量低。1957至
1959年,引进白头霜、黄八趟、红壤细。白头霜、黄八趟因产量低被淘汰。1972
至1981年,引进杂交“黑玉79”、“北玉5号”、“嫩单3号”、“克单3号”。1985
年,选定玉米主栽品种为“克单 3号”和“北玉 5号”。
谷 子 1963年以前,谷种有“刀把齐”、“大粒黄”、“老来变”等品种。1964
年,引进高杆“黄沙谷”、“气死风”,因产量低被淘汰。1965年,引进“克良
89”,当年种15 000亩,获得高产。 1975年引进“备荒1号”。 1985年,选定谷子
主栽品种为“克良89”,东部地区搭配“备荒1号”。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