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灭病
第三节 防疫灭病
伪康德9年(1942年),日本人在训练所移养日本马,将马传贫、马鼻疽病带
入境内,当时铁骊训练所列为新鼻疽第一号地区,由“勤劳奉仕队兽医特务班”进
行防治接种。伪县公署设立家畜诊疗所,对农村家畜实行检疫。但疫情一旦发生,
往往不能控制造成牲畜大量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建立畜禽防疫站和家畜卫生院。1955年,县、区有兽医
站5处。1972年,全县9个人民公社均设畜牧兽医站。1974年,县成立畜牧兽医
科技研究小组,并传授新医、新药及新针疗法。根据牲畜疫病发生规律,每年春、
秋进行两次防疫,使一般疫病得到控制。
1952年5月,得胜村(现爱国村)发生人畜共患炭疽病,先后死亡3人、牲
畜11头。经采取2号疫苗注射,全县注射疫畜3 850头,并采取封锁、消毒、隔
离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控制了炭疽病的蔓延。1956年1月,县政府制定了《关于
炭疽病防疫、检疫的规定》,每年防疫部门定期进行炭疽预防注射和接种,使这一
疫病再没有发生。1960年5月,铁力钢铁厂从外地购进29匹马,这批马入境不久,
县内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此后时有发生。1965年,成立防治马传染性贫血学术
委员会,培训防治骨干,定期巡回防治。1960至1975年,防治传贫疫病马累计
2 100匹,捕杀病马232匹,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根据国家规定,每捕杀1匹马,
拨补助费700元,共补助162 400元。1963年冬,黑龙江省西部“红色草原”有
200头黄牛到小白林场冬运木材,将牛羊口蹄病菌带入县内,后来波及全县,疫情
严重。县政府立即下令封锁疫区,全力以赴组织防治,经过隔离、封锁,治疗,除
20头老弱病畜死亡外,大多数病畜被抢救治愈。1966年,开始对牛羊进行○型口
蹄疫苗注射,后又增注A型疫苗,年年坚持注射,疫情得到控制。
1969年6月,红旗公社红旗大队散放的10余只羊发生波状热病。此病由布氏
杆菌导致,当时该屯有3人受传染。县卫生防疫站和家畜防疫站紧密配合,对疫
畜就地封锁、消毒,使疫病得到控制。
1972年始,本县每年春秋定期对猪瘟、猪肺炎、猪丹毒和鸡瘟进行预防注射
2次。1977年,猪、禽防疫率达62%,1980至1985年,年均防疫率达81%以上,
使疫病逐年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