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灌区工程

第五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灌区工程


王杨灌区 原名韩家灌区。始建于伪康德5年(1938年),由日本开拓团修建。
当时渠首在凌云山河入呼兰河口下游50米处,压柳条坝1座,有干、支渠道10公
里灌溉前后韩家屯一带200公顷水田。
1954年,国营十一农场按着黑龙江省农业厅、水利局设计,将灌区主干渠开
通铁山包大岗,开山工程挖土8万立方米。在新开通的主干渠上建造双孔涵洞1
座,为直径1.7米的方涵。新主干渠开通后,将呼兰河水引入铁山包河。以铁山
包河为输水路,经统领桥节制闸,将呼兰河水引入北分干渠。工程完工后改名为
王杨灌区,由县水利部门与铁力农场共管。
1956年灌区内有水田面积2.2万亩,因工程不配套,农场供水不足,水田面
积逐年减少。1970年农场不再种水田,灌区由县水利局统管。1970至1975年间,
灌区内水田面积在15 000亩左右。
该灌区干1975、1978、1980年三次扩建。扩建后渠首木笼堆石坝向北延伸100
米,并修筑北岸固肩堤,上游右岸和南端用块石护坡,水泥沙浆沟缝。主干渠总
长281公里,支干渠13条总长30公里。干渠构造物有分水闸、节制闸、涵洞、
农田桥等计31座。 1985年灌区内有水田面积24 854亩,为1938年的 11倍多。
安邦河灌区 原名横泰山灌区。1958年,该灌区归工农公社所辖,改名为工
农灌区。1981年灌区重新规划设计后,能排除安邦河流域的内涝,因而又更名为
安邦河灌区。主干渠从横泰山渠首至安邦河铁路桥,全长30公里。灌区总控制面
积6万亩,现有耕地3.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为自流灌溉,有25个村
屯受益。
伪康德5至6年(1938至1939年),日本开拓团在安邦河上压2座拦河坝,开
挖两条渠道。一条从横泰山渠首至老羊圈(今光明三队)渠道,长23公里;另一
条从于长安渠首至前周家渠道,长3公里。两条渠道均设柳条拦河坝,木质结构
进水闸。田间工程多为一田一亩,在八区与光明村一带种水田2 000亩。
1969至1970年,在安邦河灌渠上修建何风楼节制闸枢纽与卫国水电站。1972
至1976年,完成了横泰山进水闸、光明渡槽、于长安护岸配套工程,水田面积增
加到10 000亩。1979年,国家投资10万元,将横泰山柳条坝改成木笼堆石坝,将
于长安拦河坝改为堆石坝,共动用石方3 500立方米,土方1万立方米。1982年,
国家投资7.9万元,修建了卫国两孔泻洪闸。
日伪统治时期,该灌区在八区与光明村一带种水田2 000亩,田间工程多为一
田一亩。1964年,原工农公社组织受益生产队维修横泰山、于长安两个渠首,到
1956年水田面积扩大到4 000亩。1968年安邦河堤防建成后,灌区水田面积逐年
扩大,1976年增加到1万亩。1979年横泰山、于长安两个拦河坝改建后,至1985
年,灌区灌溉水田面积猛增到25 612亩,为1938年的12倍多。
1985年,该灌区实灌水田面积25 612亩,为设计灌溉面积15 900亩的161%。
主要措施是:按灌区地形特点进行梯级开发,地表水、地下水、回归水三水齐用;推广浅水灌溉经验,实行合理轮灌;打补水井13眼,建抽水站(泵)35座(台),进行补水灌溉;扩大水稻旱育稀植(插秧)面积,节省水源;设有春光三队南沟、春光四队北沟、卫东二队东沟、双岗村南沟等塘坝蓄水,以及北部半截河的季节性水源补给等小型工程。
批山灌区 始建于伪康德5年(1938年),由日本开拓团修建。渠首在呼兰河
干流桃山镇南300米处,长38米,木笼坝右侧有5孔进水闸1座。主干渠自渠首
至丁贵屯全长3.8公里,分干渠3条,全长17公里,支渠11条,全长15公里,
灌溉水田5 000亩。
1963至1985年,国家共投资38.4万元,对灌区进行了多次改造。1963年将
柳条坝改成堆石坝,坝南北宽48米,用3 000立方米块石垒成。 1956年,在铁力
镇东南干渠上,建40米长的木质渡槽1座,又于1966年将木质渡槽改建成钢筋
混凝土结构渡槽,并在吉松二队修建了8米长永久性渡槽1座。是年,又将桃山
镇附近干渠的木制分水闸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水闸,将七中队附近的柳条塘
坝也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水闸。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1 000亩。
1985年,该灌区主干渠全长16公里,分干渠3条、全长25.8公里。构造物
有渠首堆石坝1座、进水闸1座、分水闸5座、排水涵洞13座、渡槽2座、农道
桥10座。是年,实灌水田面积15 828亩,占设计灌溉面积75.4%。其中,年丰
乡两个村的水田面积45 53亩,桃山镇6个村6 871亩,工农乡2个村1 700亩,铁
力镇5个村1 170亩,县良种场900亩。
东方红灌区 始建于1974年,引东方红水库库容水灌溉田升镇7个村的水
田。灌区主干渠长8公里,支渠7条、长8.5公里。在稳水河下游兰家屯附近,建
有块石拦河坝1座。灌区总控制面积2.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灌
溉面积7818亩,占设计灌溉面积65.1%。丰水期因渠道断面小达不到设计流量,
枯水期又不能将呼兰河水引进水库,是该区实灌面积未能达到设计灌溉面积要求
的主要原因。
得胜灌区 早期工程是伪康德7至8年间(1940至1941年),由日本开拓团
所建,区址在南关,即图南水田区。1954年,灌区归得胜乡(今爱国村)所辖,故
称为得胜灌区。初建时,利用南关的3号间,即流送木材的木板节制闸做渠首,河
道宽4米。距闸下游1.5公里处有1座柳条坝,坝宽20米,利用流放木排的河道
(咱然沟)做干渠,从南关至老水府屯,全长7公里。支渠2条,全长2.5公里。
灌区南北走向,引小呼兰河、凌云山河水自流灌溉,区内种水田面积有300亩。
1958年,将灌区主干渠延伸到永胜屯西,全长10公里。1964年,将渠首向
下移100米,柳条坝改为长20米的堆石坝,同时建进水闸1座。1981年,又在马
场屯东南凌云山河道上建排水闸1座。1985年,在拦河坝右岸建固肩堤防1处,全
长200米,堤高2米,底宽40米,堤顶宽5米,动用土方6 000立方米。灌区工
程设计灌溉面积15 000亩, 1985年实灌面积11 091亩,占设计面积的73.9%。
树林灌区 原名北关灌区。早在伪康德5年(1938年)为日本开拓团所建。渠
首在北关森铁(老车站)。北300米处,压柳条坝1座,坝长40米。干渠从北关车
站到树林屯西全长6公里。伪满时种水田1 000亩。
1983年,国家投资3 000元,对拦河坝进行了维修。1984年,在干渠上修建
14米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渡槽1座,耗资5 000元。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 000亩,
1985年实灌水田面积6 182亩,占设计面积的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