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洪排涝工程
第三节 防洪排涝工程
一、堤防工程
安邦河堤防 为抵御安邦河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1965年县水利局着手进行
安邦河堤防勘测设计工作。1966年6月,原工农乡(包括今卫国乡、双丰镇、王
杨乡)出动800余人,奋战1个多月,筑堤25公里,完成10万立方米的土方工
程。最大堤高2.5米,顶宽1.5米,边坡系数迎水面1:2,背水面1:1.5。1967
年6月,又修筑半截河入安邦河口段的堤防,堤长5.7公里,完成了2万立方米
的土方工程把南起横泰山渠首,北到安邦河铁路桥以北的李昌屯全线衔接起来,
堤防总长达35公里。1968年又修建堤防配套涵洞9处。1978年,双丰镇和卫国
乡农建连,将堤防再次加高培厚,完成土方3万方立米。堤防建成后,该地区开
垦荒地2万亩,水田面积由4 000亩发展到2.5万亩。
呼兰河铁力段堤防 堤防工程于1964年春季勘测设计。是年6月,县政府组织
镇内的职工干部、街道居民进行修堤会战,到7月中旬完成从呼兰河铁路桥至
庆铁公路桥段的工程。全长2.9公里。堤坝平均高度2.5米,顶宽1.5米,坡度
系1:1.5,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1966年春,将堤防从庆铁公路桥向北延伸
1公里,完成立方1万立方米。1967年,完成配套的防洪闸2处。1969年,将铁
路桥至公路桥弯月形河道改成直线河道。1975年,县水利科提出呼兰河铁力段改
线方案,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提顶宽2米,最大堤高3.6米,迎水南坡度
为2.0,背水面坡度为1.5,改线总长1.7公里(含延伸回水堤长度)。由县农田
基本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施工,动员县直机关,企事业职工干部参加修堤会战,于
汛期前完成土方2万立方米。1976年,工农乡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完成了从头
屯南向西延伸2公里的堤防修筑工程,1977年秋改线竣工。1980年,配建了内水
外排涵闸1处。
呼兰河桃山段堤防 1966年,桃山林业局组织全局职工干部、家属千余人,进
行修堤会战,用4天时间完成了桃山渠首至运材公路大桥1公里长堤防工程。动
用土方量达1万立方米。堤顶宽1米,平均堤高1.5米。1968年,桃山林业局和
桃山镇共同组织林业职工、农民、街道居民修筑西起林业中学,东至桃山采石场,
总长3.5公里的防洪堤。经10天会战,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1983年,桃山林
业局修筑从渠首至新家属区的浆砌石筑堤防,堤顶宽1.5米、堤高1.5米。
呼兰河神树段堤防 神树段堤防曾于1948年修过1段标准很低的防洪堤,堤
坝在呼兰河左岸,东起铁路公寓,西至铁路西大桥北,全长2公里。1965年,神
树镇组织社员、居民、机关企事业职工干部维修堤防大会战,完成立方8 000立方
米。1983年,县水利局做出呼兰河神树段堤防维修加固设计,同年加高培厚。1985
年,国家投资1.5万元,对该段堤防普遍加高培厚,完成土方5 000立方米。
(见附图)
二、内涝治理
境内有易涝农田面积8万亩。双丰镇、卫国乡地处安邦河沿岸的横泰山农场、
老牛圈、老道屯、于长安、前周家、小围子等10个村屯,为县内重点涝区,易涝
面积6万亩,占全县易涝面积75%。1967年,安邦河堤防完工后,该涝区除涝面
积达90%。
王杨乡依吉密河沿岸的北河、东风等5个村屯,易涝面积1.5万亩,1967至
1976年,经过多次会战挖排水干线、支线计50余条,总长14公里,修建农道桥
11座,除涝面积达80%。
神树镇的华兴、五龙山等5个村屯易涝面积5000余亩。1983年后,各村屯
统一规划,各家各户挖沟、垒坝,内涝基本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