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作业

第二节 农机作业


  1968至1985年,动力机械发展较快,机械牵引农具发展慢,农机具不配套,
只能翻地、耙地,48行播种机只能平潘小麦;垄作地块,采取马拉木犁破茬,机
带木犁掏墒,扣种大豆或项浆打垄,“机马牛”相结合。中耕作业,在拖拉机后横
绑木杠,在木社后依次挂挂六副木犁,用人扶犁踉随拖拉机跑,农民叫“犁后
端”。1964年,工农、年丰等乡拖拉机站研究制作铁架式,将木犁连结在铁架上,
人坐在铁架上扶犁,进行起垅、趟地,农民称为“犁后乐”。1969年,链轨拖拉机
装配液压悬挂升降器,即龙江1号七铧犁、播种机等垄作农具,使机械化程度大
大提高。大型农机具虽翻地深,土壤疏松,保水保肥墒情好。但是,对丘陵地多,
垄短的地块,在播种和中耕作业上就不如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灵便。特别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手扶拖拉机倍受欢迎。它能牵引小型农具翻地、中耕、脱
谷,还能装上耙轮耙水田,带石磙子打场。1976年至1982年,县机械厂生产了康
金1号、 2号耙300台,它用于手扶拖拉机牵引,一次可完成开沟、施肥、点种、
覆土4项作业。它不仅能播种谷子,还能播种大豆、玉米等杂粮作物。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县机耕面积不断扩大。到1979年,全县田间
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1%,1982年达到87.9%。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以来,大中型农机具施展不开,小型农机具一时又供应不足,机耕作业程度有所
下降。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