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集体经营

第二节 集体经营


  1955年,全县95%以上的农民加入高级社,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改为由集体
统一经营,统一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随经营方式的改变,主要有劳动
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民主管理等。
劳动管理 195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实行零活计件、整活包工、一段
一结帐的管理办法。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小段
包工的管理形式。1958年人民公社后,规定男18至55岁,女18至50岁为劳动
力,年初按每个劳力基本劳动日及其所负担的社会义务工定劳动工日,将劳动出
勤工分记在劳动手册上的管理办法。1962年,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后,执
行“劳力分整半、打头领着干、季节标准分、死分活评”的管理办法。1973年,全
县普遍推行劳动出勤表上墙的制度,实行按户逐天登记,一个月一累计,记工员
再把累计结果过到工分簿上的管理办法。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把按劳分配
的各种生产责任制,统统当做资本主义的管、卡、压予以废除,效仿大寨突出政
治。为公劳动、标准工分、自报公议的评工记分方法,因而出现了大帮哄、卯子
工、出勤一天划一道,一等多、二等少、三等很难找的平均主义记酬方式。1979
年后,农村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1982年,全县263个生产队中实行专
业承包联产到劳的有18个队,占总队数6.7%;分组作业统一分配的有22个队,
占8.4%;分组作业分配包干的有37个队,占14.1%;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
包)31个队,占11.8%;副业队收入分成的有2个队,占0.8%;小段包工定额
管理的有153个队,占58.2%。这些管理办法其特点是将农民劳动成果和其经济
利益多少,紧密地挂起钩来。是年,年丰乡实行包干到户的15个队,平均粮食产
量比上年提高45%,人均收入比上年提高4倍。全乡收入超万元的有3户,超
5 000元的55户,卖粮超万斤的82户。
财务管理 1954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实行土地、耕畜、农具入股与
劳力出勤按比例分配的办法。一般股份占3成,劳力出勤占7成,集体积累占总
收入3~5%,社员分配占60%以上。1955年本着勤俭经营的方针,在群众监督下
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从而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
民收入。1962至1966年,5年平均费用率占总收入的31.6%,集体积累8.5%,
社员分配占52.6%。1967年推行高征购、高积累、高贮备,结果社员分配下降。
1975年集体积累占农业总收入的19.7%,社员分配占48.1%。是年,全县农村总
收入比上年提高62%,人均收入却下降1.8%。年内,实行口粮按人口分,秸棵
按户分,生活费用由生产队垫支的方法,在农村出现了“三角债”。1977年社员占
用集体资金累计达356万元,生产队向国家贷款达183.7万元。1979年对财务管
理进行了全面整顿,控制了不合理开支,实行不赊帐、不垫支的管理方法,减少
了社员占款,社员收入有了提高。
1958至1982年24年间,农民靠种地生活。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业总收入的
80%以上。遇上灾年“农业丢了,副业找”,增加一些副业收入,种植业收入仍占
70%以上。粮豆亩产量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0%左右。1983年农村全面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大兴,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1983至1985年3年间,种植业收入占宵业总收入的比例,已由73.8%,下降到
56.6%。1985年,农业受灾,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减产36.7%,农村总收入和农
民人均收入却不减上下。1985年,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始摸索建立农庭经济核
算制和农村筹费管理制度。
物资管理 1956年始农村各生产队普遍设立了设固定财产帐、备品、用品登
记帐,每半年清点一次,对人为造成的损失,由损坏者赔偿。1975年,推广巴彦
县太平公社建设八队物资管理经验,开展仓库升级赛,并实行半年一检查、年终
总评奖励制度,加强了物资管理。1981年末,全县农村固定财产为1 213万元。
民主管理 1957年3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民主办社几个事项的通知》
精神,实行生产队长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一切重大事项如种植计划,财务收支,
年终分配,照顾军烈属、困难户、五保户等均由社员大会民主讨论决定。1972年,
学习推广泰来县大兴公社民主办社“四表上墙”卿劳动出勤表,现金收支表,物
资出入库表,社员往来帐目表)一天一公布的经验。1977年,推广兰西县红光公
社民主理财群众监督的经验,每月末由财务队长召集理财小组,逐单据审查的民
主理财制度,控制了不合理开支,减少了损失浪费。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