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苗木生产
第二节 苗木生产
县苗圃位于铁骊火车站南侧,始建于伪满康德5年(1938年)。1945年“八
·一五”东北光复后,苗圃由铁骊林业局接管经营,因施业面积受限,不能适应
本局林业发展的需要,于1957年铁力林业局将苗圃移交给县林业科经营。1985
年,县苗圃生产设施主要有轮式拖拉机1台,四轮拖拉机1台,农用三体犁1台,
缺口耙2组,机井3眼,晒水池1处,苗木防寒窑300平方米。是年,苗圃育苗
8公顷,年产苗木500万株。1964年,东升林场建立苗圃,育苗用地面积7公顷。
1965年以后,年丰、春光、工农等林场相继建立了苗圃。年丰林场,育苗用地面
积3公顷;春光林场苗圃育苗用地面积4公顷;工农林场苗圃育苗用地面积3公
顷。苗木种类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水曲柳、胡桃揪、杨、
柳等针阔叶苗木。1963至1985年间,全县各苗圃累计生产苗木2 855万株。
苗木生产管理是营林生产的基础。60年代后从种子处理到苗木防寒,逐步达
到了常年性循环作业。
选 种 一般用簸箕或筛子,去其杂质。对红松树种采用水选法,用水漂去
其中空粒。
翻地做床 1966年前,苗圃做床采用畜力翻地,人工做床。作业前,选点打
桩挂绳区划,之后按区划以铁锹挖出步道,两面形成床面,再用平床耙搂平,用
压实器压实,即成苗床。其规格为床底宽1.2米,床面宽1.1米,步造宽20至40
公分。1967年,县苗圃购人做床犁、喷灌机等设备,翻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天
旱时用喷灌机进行人工降雨,从而改变了苗圃生产的落后状态。
播 种 做好床后,实施播种。不同种子采用不同播种方法。杨、榆树多撒
播,红松、云杉、樟子松、落叶松多条播,胡桃揪多点播。手工作业时,一般以
7人小组为宜,前边两人在苗床两侧播种,两人往筛子上送土,两人抬筛子晃,一
人用镇压器压平。播种后还要喷撒除草剂,苗床覆盖草帘或苇帘。
换 床 将生长一年的落叶松、樟子松苗,生长二年的红松、云杉苗,从原
床掘出,另移植在新的苗床之中,促其生长,供下年造林。秋换床在霜降前进行,
春换床在清明前进行。换床为手工作业,红松、落叶松以每平方米200株为宜。
施 肥 1972年前,各苗圃在翻地时施用农家肥。1967年后,除施底肥用农
家肥外,在新苗出齐后用硝铰进行两次追肥,每平方米每次施2至3钱为宜。1980
年后,每间隔两年对新播苗木施磷肥10至15公斤,覆盖20至30公分厚的草炭
土或森林腐殖土,以提高土壤肥力。
除 草 1972年以前,各苗圃均以手工除草。1972年始,采用化学除草剂除
草,主要使用除草醚和阿拖拉津进行灭草。
灌 溉 早期苗圃灌溉,用人挑水,喷壶浇灌。1967年后,各苗圃相继购置
了喷灌机,打机井,实行人工降雨浇灌。
防治病虫害 苗圃在每年5至6月间常有病虫害发生。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
根腐病、绣病。对这些病害主要选用波尔多液,代森锌、代森按、辛吉尔等进行
药剂灭病。常见的多虫有金龟子、地老虎两种,用敌敌畏、666粉等药物防治。
掘苗防寒 除红松、云杉上山苗在春季起苗外,一般为秋季。秋季起苗多在
寒露之后霜降之前进行,在土壤结冻前结束。先起到春更新造林用苗,后起换床
的幼苗。春起一般在土壤化冻达15至20厘米时开始,至苗木萌冻前结束。先起
萌冻早的苗木,后起前冻晚的苗木;先起换床南,后起上山造林苗。苗木采用露
天假植方法进行贮存。露天假植,即选地势高,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之地,挖深
25厘米、宽25厘米的沟,将事先做好的苗相,依次排放在沟内,然后将根部覆土
踩实。在床苗木一律用覆土的办法越冬防寒。苗木贮存由于受季节所限,在霜降
前应全部完成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