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六篇 工业
概述
1945年东北光复前,铁骊县仅有伐木、制材、采掘石墨、提炼松节油等殖民
主义掠夺性质的工业和一些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手工业小作坊,生产力水平十
分低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共有147家工业企业。其中公营
企业2家,个体企业145家。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26.5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制定了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地方工业如
鱼得水,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手工业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发展迅速,成为全县
工业战线上的主力军。乡镇工业(社队工业)在党的十一届三小全会以看,蓬勃
兴起,遍地开花,一跃成为全县工业生产中不可低估的力量。经过用年的发展,
地方工业逐步形成了以木材、建材、机械、轻纺、食品加工为重点,门类比较齐
全,布局较合理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县工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85年,铁力境内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99家,其中县属工业企业78家;非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0家(不合个体企业)。拥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职工89 070人,
其小县属职工7 122人。工业固定资产总值达42 111万元,其中县属工业固定资
产总值为3319.5万元,相当于建国前用年积累的固定资产的99倍。新增加的工
业生产能力有:年发电11 636万度,年产工业轴承5万套,拖拉机配件3.5万件,
标准紧固件20万件,电子元件50万只,粮食机械130台,水泥1.8万吨,人造
板12 702立方米,木制农具10万件,棉布200万米,白酒700吨,年采掘黄金11
公斤,建筑方整石30万立方米,年加工面粉3万吨,大米1万吨,食用油500吨。
铁力境内工业总产值23 398万元,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为4 344万元,比1949年
增加近160倍。
新中国成立36年来,铁力县的工业发展也几经波折。“大跃进”时期冒进和
庆铁合县时期的“冷落’,以及“共产风、平调民、浮夸风”的影响,特别是“文
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工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无过硬的定型
产品,质量次,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摆脱了
“左”的思想束缚,努力探求振兴.工业发展的路子。1983年,全县确立了大力开发
地下资源,大上建材、木材、药材和食品加工工业,大上轻纺、日用品工业。对
工业企业实行了全面整顿,认真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1985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 883
元比1949提提高了10倍。1985年,全县工业实现利税3 109万元。
电力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1951年,铁力县建成了第一
个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为75千瓦。1964年,县发电厂安装了第一台汽轮发电机
组,发电能力为500千瓦。1973年以后,不断改造设备,增加装机容量,到1984
年县发电厂发电能力为4 500千瓦。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企业缺少懂经济、会管
理、有技术的人才,致使电力企业的发展不适应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1970
年以来,常常地现“生产等电,照明断电,农村没电”的现象。1985年,县政府
投资240万元,将县电厂接入国家电力网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发电少,用电
多”的矛盾,为全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能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