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集体工业

第二节 集体工业


铁力县的集体工业,主要指社(乡镇)办工厂,街道办工厂,部门(单位)办
青年工厂,社会办福利工厂,校办工厂等。1985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为49个
(指独立核算企业),占县属工业企业数的62.8%。按主要行业划分22个业类,从
业人员2 482人,工业产值864万元,为县属工业总产值的25.1%。
1951年,本县成立了手工业者领导机构一生产合作股。1952年5月,县内
各城镇手工业者开始自愿地组织起来。铁骊镇以牛向义、牛向坤哥俩为首的36人
编织匠人,第一个组织起编织小组,在全县起了示范作用。1955年,根据中共中
央和黑龙江省委关于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全县开展了合作化运动。
当年在铁骊镇有365户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9个生产合作社。田升(双丰)、神树、
朗乡、小白等镇也组建了4个综合行业合作社。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
中,全县又有237名个体手工业劳动者分别加入各手工业合作社。每个入社的社
员起码拿两个月工资做股金。合作社领导由本社社员推选,重大问题由社员大会
讨论决定。劳动和分配形式采取定额,不计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产
品品种及指标由县政府安排。这是县内最早的集体管理、集体分配的劳动群体。
1957年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县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联合
社,负责全县千工业社的管理工作。全县有生产合作社15个,职工602人,社员
股金66 000元。当年产值为202万元,利润为97 000元,分别比1954年提高了
14倍、18倍 。
  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高潮小,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盲目追求“一
大二公”,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将铁力镇街内的9个生产合作社合并“过渡”
为国营企业,建立了国营铁木工厂和地方国营铁力卫星综合工厂。生产合作社社
员全部按国营企业职工管理,开始吃“大锅饭”。又将各乡镇的生产合作社,分别
下放给铁力、田升(双丰)、神树、明乡4个人民公社管理,使集体工业的发展走
入歧途。1960年,中央颁发了“手工业三十条”,纠正了脱离实际,盲目过渡和下
放管理的错误作法,恢复了县手工业联社。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对全县集体工业进行了调整。将国营卫星工厂调整为两个合作工厂
(皮革厂、玻璃厂),一个合作社(编织社);将国营铁木工厂调整为木工厂、黑铁
社、白铁社。经过调整,县办手工业厂、社共有14个。并对集体企业职工进行
《工业三十条》和社章教育,进一步加强了集体企业管理。1965年,全县有集体工
业企业14个厂(社),职1683人,总产值202.9万元,比1961年增长了30%。
这一时期,全县手工业队伍不断扩大,生产项目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公共积累不断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手工业管理机构被砍掉,企业规章制度
被砸烂,手工业的人、财、物又一次被“平调”。1966至1977年10年间,共“平
调”资财392 278元。1972年推行“五常大纲”经验,又一次将手工业厂、社下
放到人民公社管理,给全县手工业造成经济损失80多万元。在生产经营上受
“左”的思想影响,贪大求洋,盲目办厂,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不讲经济效益,
造成企业产品积压,流动资金越来越少,向银行贷款越来越多,企业经济效益越
来越差。1979年以后,手工业企业恢复了生机,企业普遍采用计件工资、固定工
资加奖励或承包等分配形式,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
县17个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31万元,利税总额为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
率为4 719元。
1958年在大办工业中,一些社队立法上马办起了砖瓦、砂石、木工、机械等
小型工厂,兴旺一时。1962年在工业调整中进行了整顿,有的关停,有的合并。1966
年,全县有社队工厂24个,于1967年后大部分停产。1977年,县成立社队企业
管理科,社队工业相继恢复和发展起来。平原区的公社办起了砂场、砖厂;山区
公社办起了采石场、木器厂。有些公社在国营大工厂企业的支援下,办起了食品、
服装、轻化、机电等工厂。1979年后,农村经济由只抓单一的粮食生产,转为工
副业一齐上,社队工业蓬勃发展。各乡(镇)设立了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和乡镇企
业办公室。国家帮助解决资金,鼓励农民办企业。全县出现了乡办、村办、联户
办、个体农户办四种形式的乡镇企业。1985年,全县有乡镇工业企业(包括非独
立核算企业)21个,村办工厂24个,联户办工厂403个。在乡(镇)办的21个
工厂中,从事砂石等非金属矿藏采掘业的6个,从事木材加工木制品制造业的5
个,从事砖瓦建材制品业的7个,从事机电产品制造的1个,从事电力生产的1个,
从事食品冷冻加工业的1个。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达1 236万元。
街道工业在1958年大办工业中兴起一。是年,全县有34个街道工厂,就业人
数62 3名。到19 70年全县只剩4个街道工厂,从业人数15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街道工业又步入健康发展的行列。1978年,全县有11个街道工厂,总产
值87.8万元。1985年,全县有较大的街道工厂7家。主要产品有肥皂、蜡烛、清
漆、家具、小木农具、儿童服装等20余种。年内。全县街道工业总产值121.1万
元。
1979年,本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始陆续返城。为解决机关企事业待业青年
就业,县内各部门各单位相继办起了家属(青年)厂,有食品加工、药材加工、家
具木制品制造、小农机具制造等行业。这些工厂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1985年,
全县街道工业产值138.5万元。
1976年,铁力五中利用本地资源办起了浆糊厂。工厂的产品成为国家注册的
文教用品的畅销货,既解决了社会需求,又为学校积累了资金。1983年,全县有
11所中、小学办起了校办工厂。他们利用本地剩余木材,加工桌椅及包装箱。1985
年,全县校办工厂经济收益达9.8万元。
1949年,县民政科组织革命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退伍转业军人兴办社
会福利工业。年内,开办军属被服厂、神树军属合作商店、铁骊军属大众药房、铁
骊大旅社等。到1956年合作化时期,这些企业分别归属到工业、商业、药材等部
门经营管理。1958年3月IO日,县民政科根据中央内务部(56)299号和黑龙江
省民字275号文件精神,又将交出的企业收回。年内,县民政部门又组织军烈属
12名,社会老弱残25名,贫困救济户37名,职工家属22名,利用社会福利救济
金,办起了糖果厂、麻刀厂、饲料厂、洗染厂、砂石场、豆腐加工等6处工厂。1963
年6月1日,将6个工厂合并成一个社会福利综合厂,下设6个生产车间:食品
加工车间。印染车间、饲料加工车间、砂石车间、车站冰棍车间、森铁冰棍车间
和一个综合服务中心——福利旅社。是年,全厂有职工96名,工业总产值达
216 330元,获纯利润13 120元。主要生产项目有:糖果糕点食品、鲜牛奶供应、
洗染刻镜、砂石管理等,1966年又增设了制镜车间,生产民用镜和玻璃制品,年
产值达31300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将社会福利综合厂下设的各车间按行业类别分别归属到
工业、商业、粮食等国营企业。1976年,县民政局根据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又新建了1个社会福利综合厂,生产金属容器及包装物。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