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国营工业

第三节 国营工业


  解放后,县内较大的私营企业德顺东油坊、公成米厂、铁源米厂,由于业主
逃亡工作倒闭。1950年县企业公司成立,接管了这些企业。将德顺东油坟更名为
公营利民油坊,县政府投资扩建,由三眼油榨,改建为五眼没榨,可年产豆油141
吨;将铁源米厂的设备转入私营范家米厂,使其资本由4.5万元增加到6.5万元,
可年产成品粮1 200吨;对公成米厂投资7.1亿元(东北流通券),改造、更新设
备,更名为公营胜利米厂,制米兼制油,可日加工大米4 320斤,比原公成米厂生
产效率提高了两倍。1952年将安家炉、邹家木铺、孙家皮铺等私营企业也相继改
造成公营企业,更名为大众车铺、共同皮业社。是年,又新建了3个公营工厂,有
年产10吨白酒的农联烧锅,有年产20多万件服装的军属被服厂,有年发电量10
万度的铁力发电厂。另外,在神树还有日伪遗留下来的松节油厂和煤矿。这些工
厂,由于解放时受到破坏,不能维持生产,县政府财力又紧张,无力投资恢复。
1951年春,县财政集中资金29万元,筹建县内第一个火力发电厂。从外地购进120
马力蒸汽机1台,75千瓦发电机1台,经过10多个月的组装建设,于1951年10
月1日试车成功,正式发电。输出电压为3300V,照明使用电压为110V,全年可
发电10成度,全部用于县城照明。1953年,三成木材厂首先使用电动机带动圆盘
锯加工木材。至此,工业生产开始使用电力。铁骊发电厂便成为全县国营工业企
业的骨干力量。
(见附图)
  1953年初,大众车铺有工人96人,在县内首先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人享受
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待遇。是年,大众车铺更名为地方国营铁硼农具厂。厂内设
有锻造、铸造、大车制造三个车间;产品有镰刀、锄头、千斤、犁杖、大车等。1954
年,购置2台皮带车床,开始使用机床加工机件。1956年兴建了第一个国营砖瓦
厂1958年,将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会并到地方国营铁力卫星综合工厂。1958
年列则好年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热潮中,全县共建了1什个小型工厂,工业总
产值达 1313.6万元。1958年秋,松花江专署选定在神树西南 5公里处兴建煤矿,
经过3个月的开发建设,于11月份采出“原煤”。经省有关部门化验鉴定,确认
不是煤,而是石墨,并且品质高,在国内是畅销品,当年盈利200多万元。同年,
在铁力二股和朗乡南沟开发铁矿。1959年,县内建成了具有采矿、冶炼、焦化、机
械、电力等六个分厂的钢铁联合企业,拥有职11 949人,年产值 165.1万元。
“大跃讲”期间,盲目建厂很多,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低劣,损失浪费严重,一
些工厂由于原料不足,被迫停产或转产。196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814万
元,1962年降到559万元,1963年降到500万元。
1963年,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
方针,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年内,关停了县钢铁联合企业、石墨矿、五
金厂、玻璃厂,将钢铁机修厂归并到县农机厂,将县委铅印堂归并到县印刷厂,将
钢铁电厂归并到县发电厂,将商业酱菜厂和供销社酱菜厂合并为县酱菜厂。将卫
星综合工厂复归于手工业合作社。是年,本着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对一些工厂
实行归口管理。1965年,国营铁木工厂的农用大车和木制家具产品滞销,转产为
木材综合利用的胶合板厂。同年,县发电厂使用汽轮机发电,发电能力增加到860
千瓦。经过调整,全县精减职工1193名。196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21.5万
元,创利税9.3万元,比 1962年增长了1.8倍。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各工厂都取消了奖金,废除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工
厂纪律松弛,设备损坏,产品质量下降,成本升高,一些企业连续出现亏损。1971
年,县委本着“截长线,补短腿,上轻纺,大量生产日用生活用品”的指导思想,
新建了毛巾厂、无线电元件厂,又扩建了轴承厂。是年,对县机械厂的设备进行
改造更新,集中全县高、精、尖技术力量,专门生产为农业服务的手扶拖拉机,年
内产手扶拖拉机200台,填补了铁力县不能制造农业机械的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努力探求发展地方工业的优势,大力开发利
用地下资源,大上建材工业。1978年扩建了水泥厂,年产5 000吨高标号水泥。1979
年,各乡镇在呼兰河流域和桃山铁路沿线,分别建立了十多个砂石场和采石场。同
年,为大力开采石长优质方整石,新建了国营铁力县石材矿,并同哈尔滨铁路局
联合修建了石长至石材矿长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1982年,县农机厂与省农机公
司搞联营,为农机配套生产高强度螺栓;汽车修配厂与省汽车配件公司搞联营,专
门生产刹车底盘;县机械厂转产与上海糖果厂联营,生产“兴安岭糖果”;轴承厂
与哈尔滨轴承公司联营,专门生产“3984”、“462”马车轴承和“2712” K工业轴
承。1983年对毛巾厂改造更新,由单一织毛巾,扩大到生产织棉布;对无线电元
件厂挖潜革新,由原来单一生产元件,扩大到生产小整机。同年,又兴建了设备
先进、工艺科学的乳品厂和人参制品厂。1985年,人参制品远销日本,为铁力县
工业发展开辟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