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采掘工业
第二章 工业门类
第一节 采掘工业
荣锋铁矿 即二股铁矿,始建于1958年,矿址位于县境内北部二股东山,距
县城37公里。矿藏以磁铁为主,是多种金属混交矿,保有储量为160万吨,含铁
品位34.66%,列为黑龙江省八个中型铁矿之一。1958年4月,经松江地质勘探
队勘探矿内有6个矿体,呈豆形,属矽卡岩型,全部露天开采。同年6月3日,土
法上马开采,年内采铁矿石50吨。是年末,矿内增添15马力和20马力柴油机各
一台,矿区铺设了麻吉运输线。全矿最多人数达1 330人。1958至1962年,年均
产铁矿石21 420吨,石灰石30 600吨。1962年,铁矿在调整中关闭,又于1970
年5月恢复生产。是年,全矿有职工2 322名,年内产矿石1万吨。铁矿内含有多
种金属,因开采技术落后,不能将稀有金属分离出来,故于1972年4月停止开采。
朗乡铁矿 始建于1959年,矿址位于朗乡镇南沟9公里的山谷里。1960年
初,经松花江地质勘探局勘探,矿区储量为9.65万吨,含铁品位45%。是年,全
矿有职工400人,分3个作业区,10个工段。矿区铺设1 400延长米麻吉运输线,
运矿石实现了半自动化,并自制了平车联接挂钩器,转盘机、半自动装车台等设
备,运输效率提高了近3倍。1959至1961年共采铁矿石3.5万吨,每吨矿石成本
7.8元。
铁力锌矿 始建于1960年2月,矿址位于二股西山,保有储量40万吨,占
全省锌矿储量的25%。是年,全矿有职工152人,固定资产3万元,年内共采
闪锌70吨1962年,锌矿在调整中关停。
铁骗县砂石场 站建于1953年,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71年后转为国营企
业,划归建设科直属。先后在铁力镇西河沿辟设十几处采砂点,采砂作业点至铁
力火车站,铺有轻轨运砂专用线。1978年,全场外运河砂达14.07万立方米。1979
年,改人工装车为机械化装车。1982年又在王杨车站增设了装车点。1983年实行
了产销承包责任制,销售成本为5.36元/m3,为历史最好水平。该场所产基建工
程用河砂,完全执行国家建工局所制定的质量标准,砂中的含泥量不大于3%。自
1980年以来省每年进行年检一次。
(见附图)
1979至1985年 7年间,砂石场外销河砂100.76万立方米,获纯利70.97万
元。
铁力县石材矿 矿址位于石长火车站东南3公里处。伪康德4年(1937年),
山东梁山石匠王继元,为寻找石材,加工石器,便携儿带女,徒步来到现今石长
一带,依山傍水搭起窝棚开山凿石,从此人们称此地为王石场。当时王继元一家
每年于春夏秋季采石制磨,冬季在河冰上用爬犁运石磨下山,卖到绥化一带,换
回吃穿,勉强度日。1956午,王继元一家进入了神树手工业合作社,该社由过去
单一生产石磨,增加了石碾子、石滚子和建筑用柱脚石、基建石、铁路道基石等
品种,年产不到200立方米。197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开发石材矿区。1980
年后,矿区铺设了5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修筑了3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修
建了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还增添了机械设备。1985年,全矿有正式职工474
人,季节1800人,分80个生产班组,37个作业面。1980至1985年,年均产
基建方整石(八角六面体,20cmX40cmX40cm)20万立方米,产值300万元,利润
100万元,缴纳税利35万元。该矿以盛产青色花岗岩石材闻名于省内外,所产基
建方整石由省建材局包销,成为全县第一个盈利大户。1979年,全矿有职工196
人,全年产石材10 931M3;1980年,全矿有职工538人,全年产石材538立方米,
全年盈利2.5万元;1981年,全年产石材99 500立方米,全年盈利20.93万元;
1983年,全矿职工增加到860人,全年产石材160 000立方米,全年盈利13万元;
1985年,人员减少到750人,劳动效率增长为2392元/人,全年盈利18.5万元。
(见附图)
(见附图)
神树石墨矿 其前身系金怀马煤矿,位于内神树镇西南5公里,金牛沟一
带,蕴藏着丰富的石墨矿产资源,据史料记载可达34万吨。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十月,铁山包协领署创办金马煤矿,始行开采。于铁骊城南大口面设矿务
总分局,辟有煤场。煤矿总局于北团林子设有分局,经营煤炭业务。是年,产煤
约数百万斤,至宣统元年(1909年)共开采五六年之久,终因销售不旺,资本奇
细无着,而中辍停办。
民国元年(1912年),煤矿局招募矿丁200余名,操用镐头、铁锤、钻子等笨
拙工具;撑油灯下井开采,所采之煤运至庆城、绥兰等地销售。运输分两段:由
矿场至一棵松(今华兴南,呼兰河南岸)为旱路;由一棵松到大口面煤场及其以
远为水路。旱路,用30几只骆驼组成的驮运队驮运;水路,由三五艘帆船组成的
船队,水运至大口面码头,有时直接运往庆城、绥兰等地。据铁骊设治局有关文
件资料载,民国元年至4年(1912至1915年),金怀马煤矿共采煤5120 656斛
(约折合2 500吨328公斤)。民国元年和2年,北团林子销煤分局销售该矿所产之
煤48 788斜,折银14 530吊;民国2至4年(1913至1915年),大口面煤矿总局
销煤公司共销485 070斜,折银4 200吊。
伪满时期,在神树有两家挂牌经营金怀马煤矿的企业:一个是山东黄县来的
刘百恒,在金牛山开煤窑,称神树煤矿:另一个是日本人开的北满黑铅株式会社。
1943年,两家为争夺开采范围打官司到新京(长春),未果。
东北解放后,国内战争紧张,铁骊地方经济困难。1946年,铁骊县政府为摆
脱经济困境,重新经办起金怀马煤矿,改称神树煤矿。全矿有工人29人,职员6
人所采之煤用大车运到神树火车站,经铁路运往哈尔滨。是年,本县在哈市承
德街设立中争煤厂,将原煤加工成煤球出售,共销售1500吨左右。
1948至1950年,黑龙江省工业厅在铁9南县设工业办事处,经营管理神树煤
矿。办事处主任兼任煤矿经理(办事处还管理庆安红石碰子石膏厂和神树炼油
厂)当时煤矿有职工100多人,还配备了技术员,开设了3个平井, 1个竖井,每
日可采煤100吨,后因无电力,排除地下水有困难而关停。
1958年,松花江地区在铁力县大搞钢铁,大搞煤炭,决定大力兴办神树煤矿。
松花江专署派干部,派技术人员,调入机械设备,在矿区内修建了小型电站和铁
路专用线。当年年底,所采之煤经过化验、鉴定,确定不是煤炭而是石墨。有关
专家认为此矿产含碳量为99%,价值很高,开采经济效益可观,定价为每吨400
元故改神树煤矿为神树石墨矿。1959年,全矿有工人1 000多人,先后开竖井、
斜井10个,三班作业,昼夜生产,当年产量达3 000余吨,上缴利润24万元。
1967至1973年,铁力县在神树石墨矿原有矿井基础上又开采石墨5年。产品
经过干燥、风选和球磨加工,销售省内外。全矿有职工90人,固定资产31万元,
年产石墨800吨,年产值25.5万元,单位成本为200元/吨。由于经营亏损,石
墨于1973年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