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械工业

第四节 机械工业


铁力县的机械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1954年,地
方国营铁骊农具厂添置了八英尺皮带车床,开创了铁力县机械加工的历史。1967
年,省、县投资40余万元,扩建了县农机厂,增加设备30余台(件),由简易车
床,发展到齿轮箱式的各种专业机床,使本县机械工业具备了车、钳、铆、焊、铸
造、锻压等先进工艺设备和手段,全县工业总产值比建国初期提高了11倍。1967
年,新建了县机械厂,铸造工艺使用了钢炉翻砂,可铸造精密机件;锻造,使用
了60kg空气锤;机加,全部使用齿轮箱机床,可生产各种通用机械设备。1972年,
新建了粮油机械厂,可制造粮食通用机械产品,其中筛粉机、玉米分级筛、布袋
清风器三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粮油加工企业,成为国家粮食部定型产品,纳入
国家计划生产。1975年在哈尔滨轴承厂的支援下,新建了轴承厂,开始生3984、
462两种轴承。1979年又增加生产2712K工业轴承,年产量可达3万套。到1985
年,铁力县机械工业能制造农业机械、拖拉机、内燃机配件,交通机械、粮食加
工机械、工业轴承、供热锅炉和其它通用机械,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行业的
8%。
铁力县机械厂 原为铁木工厂机械车间,1967年独立建厂,厂址位干县城东
大街北侧,厂区面积为2 000平方米,厂房面积为1 050平方米。年内,全厂有60
名工人,分烘炉、翻砂、修理3个车间。生产镰刀、锄头、犁烨、铁锅、炉具、大
车、马掌等小铁木农具产品,当年产值4.9万元。1968至1969年,试制了木柄手
榴弹、防坦克破甲雷等军用产品,经全国各兵种防坦克军事演习专业效应鉴定会
鉴定,破甲雷其穿透装甲能力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规定破甲穿透能力为100毫
米,而此穿甲雷却穿透3O0毫米以上)。1976年以后,机加车间由8英尺皮带车床
发展到齿轮箱专用机床,并增加了磨、刨、铣、滚齿机等大型加工机床;铸造车
间由仅能翻砂犁、铧、锅的小冷风炉、通天炉、暖风炉,发展到钢炉翻砂,可铸
造精密的机部件;烘炉车间,由人工抢大锤、扁担锤,到使用60公斤空气锤锻制
机件。1976至1982年生产的主要产品及产量;康金1号、2号*耙300台,稻粒
脱谷机400台,手摇油泵300套,剪板机4台,A-10型汽车手刹车总成200套,12
马力手扶拖拉机200台及小型锅炉等,累计产值达200余万元。
铁力县农机修理制造厂 1951年将大众车铺更名为地方国营铁骊农具厂,全
厂有职190人,设烘炉锻造、大车修造、木工家具等生产班组,其主要产品有镰
刀锄头、千斤、大车、犁杖、桌椅箱柜等。1954年,该厂增加了8英尺和6英
尺两台简易车床,改手工烘炉锻打零部件为机械加工零部件。1959年9月,县委
决定将农具厂并入钢铁联合企业,更名为钢铁机修厂。1962年钢铁联合企业下马
后,该厂转为专门承担拖拉机及农用机械的修理业务,成为全县服务于农业生产
的综合性机械厂家。到1985年,全厂有职工200人,固定资产167万元,厂房建
筑面积3 763平方米,共分铸造、铆焊、机加、锻压、大修等车间,共有机床、锻
压等设备54台件。农机厂先后研制出农业机械有:深松铲(中耕机械)、开沟器、
自动移行器、耕耙、大豆精量点播机、手扶喷雾器、机引喷雾机,48行播种机、拖
拉机水箱、拖拉机高强度螺栓等;研制的一般通用机械有:饲料粉碎机、柴油节
量炉、标准紧固件、双头断面铣、大60暖气片等;研制的军工器械有:半自动步
抢枪机、背带坏、母子雷等。其中拖拉机高强度螺栓和大60暖气片两种产品纳入
省定型产品,计划生产。
铁力县粮油机械修配厂 原为县油米加工厂机修车间,1972年8月1日独立
为厂。1973年,试制成功FSP型筛粉机,纳入国家计划,开始批量生产。1980年,
又研制成功了玉米分级筛,并纳入了国家计划生产。1983年,全厂有职工142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名),厂房使用面积3 009平方米,设水工、车工、钳工、铸
造锻压、饭金、电焊、喷漆消风、带锯、白铁等10个车间,全厂有金属切削机
床7台,铸造设备1台,木工机械设备5台,焊接设备2台,带锯机1台,工业
锅炉1台,汽车1辆。共有固定资产81.7万元。年内,该厂科研攻关小组研制成
功了更新换代产品试制了PHB型布袋消风器。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纳入省内计
划,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开始生产提升机、输送机、降尘器、清杂筛等粮油机
械新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和供销统一纳入黑龙江省粮食厅计划内生产与调拨。是
年,共生产粮油机械产品8个品种,13个型号,23个规格,产品畅销到北京、吉
林、辽宁、内蒙、新疆等各地。1973至1985年,共生产筛粉机770台,布袋滤尘
器72台,平面回转筛7台,提升机30台,输送机5台,降尘器14台,机械配件
173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