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建材工业
第七节 建材工业
铁力境内非金属矿藏资源丰富,交通方便,适宜建材工业的发展,但过去不
生重利用本地矿产资源,致使多年来建材工业发展缓慢。1979年,本公认识到建
材工业投资少,效益大的优势,开始兴办建材企业,生产厂家越来越多,产量逐
年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也日益增强。全县仅国营建材企业砖、瓦、砂、石、灰的
生产,除满足了县内需要外,还远销到省内外,保证了哈尔滨、大庆市以及30万
吨乙烯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近几年,建材部门还通过联合集资的办
隆,共筹集300多万元,分别对石材矿、水泥厂、砂石场等单位,装备了较先进
的机械设备,改变了过去人工锹挖镐刨的状况,实现了机械化常年作业生产。
铁力县水泥厂 1972年,利用原钢铁厂二股铁矿丰富的大理石、石灰石等资
源,在铁力镇东岗街钢铁厂旧址,建了一座白灰窑,士法烧制白灰,产品畅销。1975
年5月成立水泥厂,厂址位于铁力火车站南1公里处,占地面积37.5亩,厂房建
筑面积2 180平方米,全厂有国营职工120人。当年生产普通硅酸盐水(275#)
500吨,白灰10 980吨。 1977至1982年,水泥厂不断增加生产设备,先后改造了
上立窑,完善了化验室,健全了检测手段,使生产能力达到5 000吨以上。1982年
可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三个品种,年产
量由5 000吨增加到8 000吨。
198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水泥的产量与质量,搞了第一期扩建工程(使生产
能力达到5万吨),计划耗资3D0万元(省建材局下拨238万元,县贷款60万元,
省劳动局给环保改善费3万元),当年完成工程量的90%,后因资金不足,建设铁
路专线的项目未能实现。同年,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年产量突破3万吨,产
品出厂合格率达100%。
铁力县制砖厂 于1957年建厂,厂址位于县城南,为县内规模最大的红砖生
产厂家。建厂初期,人工扣坯,自然干燥,串窑熔烧红砖土瓦,年产红砖492万
块粘土瓦205万片。1959年,县投资9.5万元,建成了一座名列全省第二位的
24门轮窑,使用了简易制砖机,从而使生产能力达到1 332万块。1964年,县投
资20万元,迁厂至铁力镇东山坡,占地150亩,与制瓦车间分营。1965年又新建
24门轮窑一座,坯棚7 500平方米,建厂房600平方米,安装了35型制砖机一台,
当年产量达402万块。1976年又扩建坯棚12 000平方米,安装了140型制砖机。
1981年,省建委贷款23.8万元,改建为36门轮窑,增设了坯棚21 000平方
米,使生产能力达2 500万块/年。 1984年实行了厂与车间两级核算经济承包责任
制,指标分解到人,经济效益大增。1985年上缴利润41万元。
铁力县制瓦厂 于1965年建厂,厂址位于铁力镇城南,占地面积33 438平方
米,建筑面积4 616平方米,全厂有职工137人。1965年以前,为县制砖厂的一
个制瓦车间,使用手摇压坯机,年生产粘土瓦26.5万片。
1965年,使用了简易压坯机,18门轮窑混烧砖瓦,产量增至174万片。1978
年改用自动压坯机,采用人工高温干燥室干燥瓦坯,产量、质量都大为提高。1980
年产量创最高记录,达340万片。1983年以后,由于当地上源枯竭,粘土瓦又滞
销该厂于1984年11月关闭。
铁力县建筑材料厂 1984年在制瓦厂旧址新建建筑材料厂,以生产人造水磨
石板为主。1985年安装调试设备,7月份投产,当年生产水磨石板12 671平方米。
厂内生产的水磨石板有两种规格(30cmX30cm,40cmX40cm),七种色泽品
种。产品均执行国家建材局JC82—76标准,利用325#——425#普通水泥、色石子、
着色剂等原料,经过搅拌、震捣、养生、水磨等工序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