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粮油加工工业

第九节 粮油加工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县的粮油加工企业一直沿用解放前私营小厂,小作坊遗
留下来的陈旧设备和落后工艺。年产豆油200吨,年产成品粮最多3 500吨。经过
60年代、70年代的建设,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生产工
艺不断改善,米、面、油加工已形成体系。米厂,由立式米机改造为横式米机;粉
厂,从无到有,从升运改造为风动吸运,可同时加工出标准粉、精粉等多种品级
的面粉;油厂,经历了人工搬扛、液压榨、“200型”三个过渡阶段,现已采用先
进的浸出油工艺设备,由人工操作发展为自动线生产。
1984至1985年,全县粮油加工企业全面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管理水
平大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7 542元,增品率为1.44%,完成工业总产值任
务的110%。
铁力县制米厂 始建于1956年1月6日,其前身是公私合营新华制米厂。
1956年10月曾改名为铁力县粮谷加工厂。年内生产分三班作业,每班6人,年加
工成品粮1200吨。1968年,工厂迁建新址,占地81 000平方米,厂房、库房建
筑面积6 443平方米,职工人数增加到130人。加工玉米面、玉米植、大米、高粱
米等,年产成品粮1900吨。
1984年经省粮食厅批准,对原玉米生产车间进行扩建、更新。1985年新建了
玉米联产车间,月生产能力达150吨,新建了稻谷生产车间,月生产大米能力达
200吨。从此,结束了铁力县城镇人口吃粮靠外调的历史。是年,建成1 308平方
米的五层接新厂房,安装了制米成套新式设备,全部固定资产86.5万元,年内加
工成品粮达26 400吨,玉米脐油151吨,大米品率达到67.98%,创产值350万
元,实现纯利润29.7万元、占利润计划的131%、比1984年增长了48%。至此,
彻底改变了境内盛产水稻,但吃大米却靠外调的不合理、不经济的状况。
铁力县制粉厂 于1982年初动工兴建,1983年未落成投产。厂房为六层楼房
高33米,使用面积3 500平方米。厂内设有8座容量为11 600吨的钢钣圆仓。全
厂固定资产342万元,共有职工218人,采用“四皮、五心、一查”工艺流程,日
处理小麦200吨,日产面粉160吨。
铁力县制油厂 原为县制米厂的一个制油车间,1963年7月独立建厂。厂区
占地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600平方米。建厂初期,全厂有职工74人,分三
班生产。厂房为草泥结构,使用日本造22马力柴油机做动力,手工操作螺旋油榨,
日加工大豆1 000斤。1969年厂房改建为砖瓦结构,设备改为半自动化水压机式
液压榨,使生产能力提高了两倍。1975年,全厂固定资产达36万元。1975至1985
年年均生产能力达5 000吨以上。
1985年,全厂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 424元,产值达
191.9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