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食品工业
第十节 食品工业
早在民国5年(1916年),县境内就有万合东烧锅及糕点、豆腐、酱菜等食品
业作坊。这些食品业作坊伴随着林业的开发,林区人口的增加而日益发展。1946
年东北解放初期,境内设有私营糕点食品加工作坊6户,肉类食品加工作坊4户,
豆腐作坊10余户,酱菜作坊4户,这些食品加工业作坊为繁荣本县经济,满足
人民生活需要起了一定作用。1959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县粮食部门将原粮加工成熟
食品供应食堂,1960年后随着粮食供应紧张,转而帮助食堂搞新法做饭和代食品
制作。1976年,国家提出不靠吃进口麦子过活,城镇居民供应粗粮比重增加。为
了调剂好人民生活,粗粮细做应运而生,县内食品行业从摊煎饼入手,加工两和
面的烤饼、切面、发糕等。1980年,中央提出“要解决长证路上吃饭难的问题”,
食品加工业由前店后厂,向专业食品加工厂方向发展,由低档大众食品向中档、高
档食品发展,生产品种花样翻新,生产利润逐年增加。
铁力县食品加工厂 1953年,县供销社建立食品加工厂,当时仅能生产饼干、
炉果、蛋糕等食品。1956年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县个体经营的糕点加
工作坊,纷纷走上了集体生产、合作经营的道路,使食品加工行业壮大起来。1958
年转为国营企业,县政府投资2万元,更新了生产设紧改进了工艺技术。1972
年安装了和面机、打蛋机、压片机、饼干机等设备,糕点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作
业。
1985年,全厂有固定资产达26万元,产品产量达250吨,生产品种增加了北
京点心、广东月饼、喜点、寿糕和金丝、油炸、编花等糕点以及高级面包等40余
种。该厂最高年产值是1974年,为114万元,取得利润最高年份是1973年,为
659万元。
铁力县酱菜厂 1955年县内三家私营酱园(三友、宏大、源太永)接受社会
主义改造,县供销社为公方组织领导,成立铁力县联社酱菜厂,1959年转交给县
商业局领导,1967年转为国营企业。1985年,全厂有固定资产18.8万元,年产
值30.8万元。主要产品有:酱油、大酱、酱菜、豆腐、豆制品、腐乳等。其中酱
油生产工艺经过4次大的改革:开始用土法生产,1960年改为化学青酱,1964年
改为大缸发酵工艺,1980年改为低盐水溶发酵,质量不断提高。
1974至1984年的10年中,省、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共投资74.6万元,先后
扩建了豆制品车间、酱油车间、米醋车间共3 200平方米,改建了锅炉,新建了干
燥室、化验室,安装了电磨,初步形成了联动生产线。1985年,全厂生产能力为:
酱油800吨,大酱20吨,豆瓣酱30吨,米醋30吨,咸菜10吨,青红方25吨。
铁力县兴安岭糖果厂 原为铁力县食品加工厂的糖果车间,1982年独立为
厂,并迁建原机械厂旧址,厂房面积2 226平方米。下设4个车间,从上海引进生
产设备19台,聘请上海技师3名,生产的糖果由6种增加到26种,年产量800吨
以上。糖果产品在1984年以前,畅销哈尔滨、佳木斯等35个市县,其中高档糖
果花生牛轧、杨梅软糖、人参软糖等品种远销到长春、北京、内蒙古等地。
铁力县粮食食品厂 于1981年末建厂,占地面积2 25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
积1 090平方米,设有两座烤炉,全部生产过程为半机械化作业。主要生产烧饼、
麻花和面包等大众熟食品,年加工能力为300吨面粉。
铁力县制酒厂 原为农联酒厂,始建于1952年,当时有8个曲窖生产普通白
酒年产值400万元(东北流通券),后来由于原料缺乏,技术落后,处于倒闭状
态。1962年采用板窖,大缸装酒,酿造技术大大改善。是年,全厂有职工75人,
年内生产白酒46吨,产值28万元。1966年新增建厂房300平方米,曲子室300
平方米,锅炉房200平方米。全厂固定资产为57万元,由三班生产改为大班生产。
1973年曾试产过啤酒,终因技术不佳而告停。1974年开始生产瓶装白酒,注
册商标为“西桥”牌,被伊春地区评为优质产品。20多年来,由于制酒厂地处呼
兰河畔,水质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酿造技术高超,所产白酒味正、醇厚、浓
度大,深受广大用户好评,“家有铁力白,赛过小茅台”。铁力白酒在省内外也享
有盛名。1962至1985年共创利润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