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供电

第二节 供电


  1958年以前,铁力只有两条配电线路,全长不到6公里。输出电压为3 300伏。
一条线路,从县城南门(今县城内正阳大街转盘道)到铁力火车站;另一条线路,
从东门(公安局东路口)到小西门(二小学附近)。共有 4台供电变压器,总容量为70千伏安。
1965年以后,县电厂不断扩建,供电设施也不断扩大,到1985年全县主要供
电设备如下:
一、供电线路
(一)铁力县电业局(不包括各企业自备电厂)共有6条高压配电线路,电
压为10千伏。
601高压配电线路,全长6 384KM,有5条分支线。该线路供县政府、邮电局、
广播站、电视台、消防队、县医院、公检法三机关、监狱、电影院、文化宫等必
保用电单位。
602高压配电线路,全长10 535KM,有11条分支线。该线路供西城居民区、
正阳居民区、满天红四队居民区、东胜大队居民区、东岗街居民区、体育场、木
业社、农机厂、印刷厂、酒厂、棉织厂、元件厂、卫东厂等工厂和居民用电。
603高压配电线路,全长47 870KM,共分10条分支线,为通向农村的专线。
该线路供年丰乡的年丰、东河、爱国、云山、长山、新升、永丰、长丰等村用电;
王杨乡的王杨、护林、育林等村及年丰林场、长山林药汤等村(场)的用电。
640高压配电线路,全长6 324KM,共有9条分支线。该线路供一小学而居民
区食品公司市居民区、满天红三队南居民区,山及食品公司、饲料公司、土产
公司酱菜厂、商业、粮食青年厂等单位的用电。
605高压配电线路,全长3 000KM。该线路为粮食部门用电专线,供粮食备加
工厂及粮机厂、粮库等单位用电。
606高压配电线路,全长4 830KM,分两条分支线,为供铁力镇砖厂、农场砖
厂、东兴北村树、老山头蚕场、工农砖厂及工农乡胜利村等村(场)的用电线路。
(二)全县共有低压线路1 725KM(不包括企业自备电厂供电线路)。为大约
供5 600户居民的用电线路。
  (三)铁力一-双市输变电工程,包括铁力电厂升压站、铁力--双丰60千
伏输电线路、双率降压变电所等三部分。1976年开始建设,1977年9月投产。该
输变电工程全长19.48公里.耗资64万元。该线路为铁力电厂电力输送到双丰镇,
然后再供到双丰镇、卫国乡各村电。
  (四)双车变电所通往农村的配电线路:
  1#线路,全长16.5KM。
  2#线路,全长7.9KM。
  3#线路,全长11 789KM。
另外,铁力县境内还有:铁力干馏厂电站高压配电线路和低压供电线路;
钱为林业局电厂高压配电线路及低压供电线路;
桃山林业局电厂高压配电线路及低压供电线路;
朗乡林业局电厂高压配电线路及低压供电线路;
双丰林业局电厂高压配电线路及低压供电线路;
铁力农场发电所高压配电线路及低压供电线路。
(见附图)
二、电力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根本没有电力。人民生活照明点煤油灯,工厂和作坊生
产全靠人力和畜力。当时只有两家米厂使用了瓦斯机。
新中国成立后,铁力县政府科极发展电力事业。1951年建成电厂,年发电量
为10万度,仅能供县城部分居民照明用电。1953年,全县仅有三成木材厂一个工
业用电户,使用10千瓦电动机制材。
1958年大搞钢铁时期,发电能力增加到375千瓦.用电量的70%供城内居民
生活照明,仅有30%用于生产作动力。1962年县铁力具制恢复以后,工厂增多,
规模扩大,企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县农机厂、机械厂新增加各种机床30台件,粮
油加厂产全部设备用电量由35干瓦增到160于瓦。而此时电厂设备老化,电力不
足,供需矛盾很大。
(见附图)
1966年,县电厂新机组上马,供电能力增加到977.5千瓦,缓和了供需矛盾。
是年,开始发展农村用电户,年内,铁力镇郊区各村屯先后用上了电。1968年,年
丰公社各村电用上了电。1970年,王杨乡、工农乡、桃山镇部分村屯用上了电。进
入70年代,县城镇人口大增,居民建房增多,生活照明和家用电器置日益增加。
特别是广大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普遍要求使用电力。一些非田间作业,如制米磨
面、榨油、锄草、吹风、烧火等都要使用电力。有的村屯使用电井吃水,全屯一
个电泵,没有电则吃不上水。各地农村普遍机扒掉了石碾子、石磨,吃粮全靠机械
加工,纷纷要求架线供电。但是。县电厂设备容量低,发电能力有限。西部平原
区各乡、村、电路铁力电厂较远,电力通过10千伏高压线路输送,线路损耗大,
而且供电效果不佳。1976年,县电业局请示黑龙江省电力局农电处,下拨支援农
业抗春旱用款2万元,县财政又集资4万元。于当年开工兴建铁力至双丰60千伏
高压输、变电工程。
1977年,铁力至双丰输变电工程建成,将县电厂的电力输送到双丰变电所,电
力由此通过配电线路分别送往双丰、卫国、王杨乡等村屯,满足农村用电。
(见附图)
随着城镇生活用电和农村非田间作业用电量逐年增加,全县供电情况日趋紧
张。1971、1973、1983年3次增加设备,提高发电能力,但供电仍未能满足需用。
在电力紧缺和高峰负荷期间,县电业局制定如下供电原则:一保粮油加工生产;二
保重点机关税部门(邮电、广播、医院、县政府、消防队);三保重点工厂企业。
由于供电设备有缺欠,生产用电和照明用电,重点户和一般用户用电分不开,在
供电上造成了一些不合理和浪费现象。尤其是对农村供电,线损率高(线损率
15%),计量办法不科学,丢电情况严重,影响了供电部门的经济效益。铁力电业
局对无功补偿,线路损耗,电压监督等进行认真的管理。双线路进行合理布局,减
少迂回,换粗导线,减少线路电压降,增布变电所,缩短供电半径等降损节电技
术措施,对工矿企业开展降低产品用电单耗的管理,推行“以电定产,人为
电转”,做到少用电,多出产品。改革工矿企业用电大户的用电收费制度,取消包费
制,改为依表计费,控制了用电量,调动了企业节电积极性,减少了电能源的浪
费。铁力镇居民户用电采取总表挂分表,调动居民互相监督、制约、调动居民
节约用电的积极性。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