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路运输
第三节 公路运输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公路运输主要靠畜力车和人力车。1954年12月,铁骊
镇个体工商户陈春发第一个购进日本产小汽跑站拉客。这辆小汽车从街里到车
站跑市内客运,每次可载六七人,后来改造了车厢,可运送旅客30多人。同
年,铁骊森林工业局也购进了三五辆汽车,行驶在且内公路上,搞局内货物运输。
此时国营运输公司没有汽车,完全靠四马胶轮大车从事短途运输。1952年至1960
年,县城内胶轮大车由8台发展到33台。1957年,县运输公司始有4辆汽车承担
货物运输,1962年增加到6辆,1964年增加到12辆,1972
年增加到14辆。年货运量达1.8万吨、到1985年全县货运量达11.1万吨。1958
年,县国营运输公司才有1台汽车搞客运,1961年增加到2台,1964年增加到3
台,1972年增加到4台,1984年增加到5台,年客运量达18万人次。
由于县内大部分乡镇、集市及工厂企业集中在铁路沿线附近,所以,铁路交
通运输极为方便,交通运输业务主要依赖于铁路,公路运输只起到铁路运输的辅
助作用。党的干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开放了广阔的运输市场,出现了国营、集
体、个体运输一齐上的新局面,使全县运输市场空前活跃,改变了以往等货待主,
依赖铁路,依靠国家的局面。集体承包车辆和运输专业户也投入了长途客货运输,
如通往哈尔滨、绥化、望奎、大庆、伊春等地。过去客货运输一直靠铁路,货不
及时,客不方便。运输市场开放外来,通往这些地方,每日都有一次班车来往,货
运随用随发,既方便了用户,也减轻了铁路运输的负担。
1976年10月,哈伊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它贯穿于铁力林业局施业区东北部,
与该局森林铁路东平线平行伸入42公里,适于汽车运材。1977年9月,铁力林业
局始起汽车运输队,到1985年共有运村汽车22台,年运材能力可达6万立方米。
1977至1985年间,该线公路并运木材24万立方米。
1985年,朗乡林区共行公路315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长45公里全局拥有各种
汽车113台,拖车74台,以运输木材为主,兼搞客、货运输营业。其中汽运木材
占总运木材(指公路运材和森林铁路运村的总和)的45%。
桃山林区没有森林铁路,所产木材完全靠公路运输。桃山汽动处最高年份
1983年拥有各种汽车180辆,每年可运输木材17.5万立方米。由桃山通往各山沟
林场每天有10个对次客运汽车往返。可输送旅客500人次。
1978年,双丰林区开始采用公路运材和森林铁路运材两种方式,但汽运量逐
年加大。1971至1972年,该局修通了田升通往向阳山的公路,接着又修通了田升
至福民北屯的公路。1980年成立汽运队,汽运实行季节性运输生产,每年11月中
旬开始到翌年3月中旬结束。到1985年,全局运材总量为34.8万立方米。
自1984年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为缓解交通运输紧张
的局面,解决乡村、林区人民群众进城难的问题,经市政府批准,相继开通了铁
力至双丰;铁力至桃山;铁力至西北河;铁力至二股;铁力至八里川林药厂;双
丰至卫国等客运专线。开始只允许国营运输公司的将车投入营运。由于车次极少,
仍满足不了需要,又允许私入汽车投入营运。极大的方便了偏远农村、山区的群
众,形成了县城联结各乡镇的交通网络。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