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用水改水
第三节 用水改水
用 水 1949年10月以前,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采取在室外打浅水井
的办法。取代层地表水做为水源,井水管道多为木板、木刻楞、水泥管等。建国后,
除仍使用室外的部分土井外,各家室内开始打缸井或铁管井。1983年,投资1.
5万元,在卫国乡解放村建成自来水工程,打机井1眼,受益110户、785口人。
1984年,投资2万元,在铁力镇东兴村瓦盆屯和八里川林药场建成自来水工程,
打机井2眼,受益160户、1 240口人。1985年,投资5万元,在王杨乡护林、爱
林,双丰镇青林村,卫国乡春光村,年丰乡长山村,相继建成自来水工程,打机
井5眼.受益667户、3 757口人。
改 水 农村的水质浑浊,含铁量高,水锈大。经初步分析,确认是患克山
病大骨节病的病因。重病区为铁力镇东兴村瓦盆密屯,桃山镇福兴村,年丰乡
长山村,工农乡兴隆、新民村;王杨乡长富、护林、爱林、群英村,卫国乡民主、
长有村。1964年,在王杨乡长富村进行了井下过滤试验,向井里投放细砂40公分,
河流石10公分。经过一段实践,效果比较明显,透明度提高,水锈减少,群众比
较满意。年内,县政府在长富村召开了农村改水现场会,在全县推广了这一做法。
1965年,成立县水质改良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县防疫站负责。1966年,县防疫站
在工农公社红旗五队进行的井上在型过滤试验获午成功,在全县开始推广。年内,
全县共建大型过滤池17个。1969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在本县召开全省防病改水现
场会。省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为本县拨款5.4万元,用于农村的改水。1981
年,开展了病区人口调查,在被调查的10.3万人口中,患大骨节病9 543人,患
病率9.2%。从本年开始,每年投资6 000元,用于购买亚硒酸钠,向病区3至16
岁的患者实行投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