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营商业
第三节 国营商业
1948年3月,国营贸易公司及其附属百货商店成立,这是铁骊县最早的国营
商业企业,资金总额20万元。经营粮食、百货、土产、煤炭、石油、副食品等6
大类商品。
1949年,成立铁骊县专卖事业管理所,经营烟草和酒类的批发业务。同年,成
立铁骊、朗乡、田升、圣浪4个林区商店。是年,国营商业销售总额219.4万元。
其中批发39.4万元,零售180万元,占社会零售额59.85%。1950年,撤销贸易
公司,成立百货公司。本年,成立铁骊县工商科,下属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煤
建公司。1956年,增设烟酒公司、医药公司、饮食服务公司、木材公司。国营商
业的经营项目逐年增加,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不仅担负全县商品货源的组织调拨
工作,还承担批发及零售业务。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和主渠
道作用得以完全确立。到1985年末,全县国营商业共有10个专业公司:百货公
司、糖酒公司、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石油公司、药
材公司、烟草公司、纺织公司。是年,国营商业系统共有43个经营网点,有职工
1 575名。年内销售额4 446.5万元,比1949年增长19.3倍。商品零售额2 355万
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26.57%,比1949年上升7.27%。
一、商品采购
1951年,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批发商业体系,县批发站定为三级站,从省二
级批发站进货,然后批发给县内各零售网点。县内商业固定了供货渠道,私营商
业也停止了与外地往来,流通体制高度集中,形成国营商业批发独家经营的局面。
进货渠道一条线:省二级批发站——县三级批发站——国营零售商店、供销合作
社、合作商店。县商业局在哈尔滨道外南四道衡18号设驻省站采购办事处,负责
全县商业采购、调运工作。1979年以后,随着商业体制改革,在商业流通领域内
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非计划商品经营单位
可去省内外直接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
地方工业品采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县地方工业产品长期实行包产包销
的办法,造成一些产品质次价高,商品滞销。1979年后,改为由商业部门选购,减
少了商品积压,提高了经济效益。1981年以来,地方工业品以工厂自销为主,1985
年全县地方工业品销售额为43.3万元。
农副产品采购 国营商业对猪、禽、蛋、薯类、蔬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负
责扶持生产和收购工作。1960年以前,实行自由买卖,国家不加干涉。从1961年
起,国家对猪、蛋、薯类、主要药材等二类农副产品实行派购、统购,取消了自
由经营。对农户派养生猪,实行购留各半、划拨饲料地、奖售布票的政策,该政
策实施后,对稳定物价,保证供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统的过死,收
购价偏低,养猪获利小,饲料地不兑现等问题。1985年3月,取消生猪派养派购,
实行合同订购。
从1964年起,县政府决定对蔬菜的产销,实行派种(土豆、白菜)和统购包
销政策。全县蔬菜由蔬菜公司统一经营,国家给蔬菜公司以差价补贴。这一政策
的实施,曾对促进地产蔬菜的发展,保证城镇居民的蔬菜供应起了一定作用,但
也存在产销脱节,蔬菜损失大,地方财政包袱沉重等问题。1983年,县政府决定
蔬菜放开经营,实行产销直接见面。
铁力县地产二类药材主要品种:人参、黄柏、鹿茸、麝香、五味子、平贝等
一直由药材公司统一收购。1978至1985年,共收购人参11万余斤,鹿茸1 033斤。
1985年,国营商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36.7万元。
(见附图)
二、商品销售
商品批发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确立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迅速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本县即着手建立批发业务。通过批发业务掌握货源,有计划按比例调剂
市场,促进商品流通,保障供给。1952年,本着中共中央调整市场的指示,县内
国营商业收缩零售业务。年内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煤建公司,全年销售额
708.8万元,其中批发销售额311.4万元,占总销售额的43.9%。1956年,县内
成立林业贸易公司,在铁力、朗乡、田升设林贸商店,兼营批发业务,县内各商
店从县三级批发站进货。1979年以后,本县对商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统一
领导分级管理,三级批发站可跨越经济区划到省外采购和加工订货。零售商品可
直接与生产厂家签订采购合同。三级批发站可委托零售商店办理小商品批发业务。
1985年末,全县9个国营专业公司.13个批发站,年购销额29764万元,占总
销售额66.9%
商品零售 1954年9月,国家对棉布、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按人口凭票供应。
1954年,本县针对商品积压状况,为实现全年销售计划的要求,开展赊销活动。赊
销商品有呢料、皮鞋、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1960年因自然灾害影响,市场
物资日趋紧张。肉、蛋、禽等主要副食品和糖、烟、酒、肥皂、火柴等工业品先
后实行凭票定量、限量供应,卫生衫裤、棉毛衫裤、线衣、床单、线毯、毛巾被、
绒毯等针织品收布票,毛巾、袜子、汗衫。背心等针织品凭票供应。蛋糕、饼干
等食品收粮票,燃料油、煤炭凭票(证)供应。县内凭票(证)供应的商品多达
50余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紧俏商品临时发票或批条供应。由此,拉关系、
走后门等不正之风随之兴起。1961年国家为了稳定市场,回笼货币,平抑物价,对
糖果、糕点、钟表、自行车、针织品、白酒、卷烟、肉类等8类商品实行高价销
售。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物资逐渐增多,取消了高价商品。1967年“文化大革
命”中,使刚刚恢复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紧张,一些敞开供应的商品重新
凭票供应。在商品购销中实行所谓“三性”(革命性、阶级性、现实性)。服装颜
色单调(黄、蓝、灰)。凡印有山水花鸟、喜庆吉祥等字样的商品被视为封、资、修
的糟粕而禁止出售。1979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好转,到1984年末除粮食、食油、煤
炭、燃料油凭票(证)供应外,其余商品全部敞开供应。为了扩大销售,各商业企业开
展了如召开展销会、定货会、送货上门、设摊床、开展优质服务竞赛等多种形式销售
活动。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零售额完成4 628万元。
(见附图)
(见际图)
三、商品贮运
1948年,县贸易公司接收伪满遗留的10余间营业室,7间草泥结构仓库。库
房容量小,有些商品露天堆放,用炕席、苫布遮盖。 50年代,百货公司、糖酒公
司建草木结构仓库2 516平方米。70年代,食品公司修建混凝土结构冷藏库2座,
库容量360吨。蔬菜公司建简易菜窖和半永久性菜窖3座,计1 680平方米,贮菜
量350吨。石油公司建中型油库1处,贮油量14 000吨。到80年代初,百货一商
店建三层楼的营业室 1座,面积2 360平方米。糖酒公司建大华商场三层营业楼1
座,面积1170平方米。1985年末,商业系统建筑总面积48 948平方米。其中营
业27178平方米,仓库14 388平方米,办公室用房4 593平方米,住宅2 788
平方米。
商品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1955年,商业局在哈尔滨设立调运办事处,工业
品运输由各公司驻在员在哈市直接拨往各批发站(商店)。农副产品也由产地直
接发往销售地。实行多渠道进货以后,商品运输的方式,由各专业公司直接采购调
运。商品的短途运输,60年代前完全依靠畜力车和手推车,1966年开始有机动车。
1985年,商业系统共有载重汽车6台,小型货车2台,吉普车2台。
四、经营管理
国营商业建立初期,实行条条管理,三权(人、财、物)在上,企业内实行
经理负责制。
1958年,国营企业交地方管理(主要是人权),实行商品计划调拨,产品统购
包销,财务统收统支,费用实报实销,企业利润全部上交省公司。60年代初,改
为党委集体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财权、物权也下放给地方,利润交县财政,亏
损由县财政退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批判利润挂帅,废除合理规章制度,造成企业管
理混乱,经济效益下降。
1979至1982年,实行利润分成,即按完成利润计划的多少,按工资额确定提
留比例。1983年,实行利润包干,多完成的利润归企业所有,完不成利润计划或
超过亏损指标的,由企业自有资金弥补。是年,实行经理负责制,国营商业实行
集体承包、个人租赁等多种经营体制。1962至1985年24年中,本县国营商业盈
利13年,亏损11年。
1985年,全县商业系统10个专业公司中有6个公司盈利、金额40.5万元,4
个公司亏损、金额129.7方元,盈亏相抵净亏损89.2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1.商
品库存大,商品资金比重下降,资金周转慢。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库存商品价
值1 074万元,比1970年增加467万元、增长67%。资金周转次数由1970年的
3.84次,下降到1.59次。2、商品流通费用不断增加,费用率不断上升。1985年费
用支出499.7万元,比1970年多支出247.2万元,上升97.9%。1985年,全县国营
商业费用率为11.23%,1970年费用率为9.72%,上升1.51%。费用上升的原因:
①银行贷款增加,利率上升。1985年,商业系统贷款利息支出96.8万元,比1970
年多支出60.7万元,上升168%。②人员增加,工资调整。1985年,全系统职工
工资总额128.8万元,比1980年多支出11.3万元,上升7.9%。③固定资金不断
增加,折旧费增多。1985年,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692.4万元,比1970年增加
533万元,上升397.2%。是年,折旧费27.7万元,比1970年增加21.3万元。④
政策性亏损。1970至1985年16年间,县食品公司共经营生猪312 936头,累计
亏损1 530万元,每头平均亏48.89元;县副食品公司经营蔬菜36 757万斤,共
亏损208.1万元。1976至1979年间,县国营商业农牧业生产亏损64.4万元。⑤
结算资金不断增加,比重逐年上升。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年终结算占用资金
894.4万元,比1970年多占用785.9万元,上升724%。
(见附图)
五、各公司简介
百货公司 1948年3月,成立铁骊县贸易公司,1950年改称中国百货公司黑
龙江省铁骊县公司,公司下属铁骊批发部,第一百货商店,铁骊、田升、朗乡、圣
浪等5个林区商店和13个分销店,全公司职工258人。1952年,将4个林区商店
分别交给林业局管理,将地方公立的工薪商店和职工合作社交给百货公司管理。
1957年,林区贸易公司撤销。年内,百货公司所属有铁力、朗乡、田升等3个批
发站,第一、二、三、朗乡、田升、铁力公私合营百货商店(1966年改名立新商
店)等6个百货商店,计9个经营单位。1966年,将朗乡批发站及商店交给朗乡
林业局,并撤销田升百货商店。1985年末,县百货公司下属有铁力百货、双丰综
合2个批发站,第一、二、三、干馏等4个百货商店计6个经营单位,职工331人,
年销售额1352万元,利润7.6万元。1985年,百货一商店在正阳大街新建三层
营业楼1幢,面积2 360平方米,是县内最大的百货商店。是年,该商店经营商品
达7 300余种,全店职工139人,销售额达463.4万元,盈利7万元。
食品公司 建于1950年,下设立产批发部、食品批发站、生猪收购站、牧养
场、零售商店等5个单位。1954年,将土特产品、日用杂货经营业务划出。1956
年将水产品、调味品业务划出。1962年,将糖茶糕点业务划出,专业经营猪、禽、
蛋,并负责生猪派养派购工作。1970年以后,本县生猪购销每头平均亏损48.89
元(地产猪每头亏25元,外调猪每头亏64.6元)。970至1985年16年中,全公
司共销售猪肉折合生猪312 956头。亏损金额达1 530万元。1985年,食品公司利
用冷藏库速冻黄瓜、豆角、辣椒等蔬菜10万斤,盈利2.6万元。是年,食品公司
下设有综合批发站、肉类加工厂、肉食一、二商店、双丰食品购销站、鸡场等6个
单位,职工295名,年销售额169.2万元,亏损100.3万元。
糖酒公司 建于1949年,时称烟酒专卖公司。1962年,改称糖业烟酒公司,
与烟酒专卖事业管理局合署办公。1982年,烟草业务划出,专营糖酒业务。1985
末,全公司下属单位有铁力糖酒批发站、东岗批发部、糖酒一商店、大华商场
等4个单位。共有职工214人,年销售额557.6万元,亏损1.1万元。
五金公司 始建于1955年,时称工业器材商店。1958年,器材商店和生产资
公司合并为工业器材批发站。1962年又将器材批发站改称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1985年末,五金公司下属有五金批发站、五金商店2个单位,职工106名,年销
售额566.8万元,盈利9万元。
副食品公司 始建于1963年,时称蔬菜采购供应站,1973年改称蔬菜公司。
1970至1985年间,全公司累计经营蔬菜18 410万斤,土豆18 347万斤,政策性
亏损208.1万元。1980至1985年,该公司为辽宁、吉林西省20多个市县代购
“红坑”土豆1 266万元,获手续费17 328元。1983年,县内蔬菜经营实行产销直
接见面,该公司改为信托公司。1984年,又将信托公司改为副食品公司。1985年
末,全公司下属单位有副食品批发部、蔬菜一商店2个单位,职工93名,年销售
额71.4万元亏损11.4万元。
石油公司 始建于1976年。主要经营汽油、煤油、柴油、机油等。1978年底,
该公司将铁力、双丰、朗乡、桃山林业局和铁力农场的石油供应任务划出,只供
应铁力县生产、生活用油。铁力镇内设中型油库1处,储油能力1 400吨,油槽汽
车2台,可载油8吨。双丰加油站储油能力150吨,桃山加油站储油能力24吨。
1985年10月,县石油公司改为由黑龙江省石油公司直接领导。1985年末,全公
司有职工36名,下设铁力石油库、双丰加油站、桃山加油站三个单位。全年销售
额为322.6万元,费用率12.16%,劳动效率2.9万元,利润9.3万元。
医药药材公司 始建于1954年,1956年8月改称医药药材公司。1984年,成
立铁力县药材管理站,同医药药材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二个牌子。主要担
负全县药材生产指导、管理、加工、推销和中、西药品供应任务。1985年末,全
公司有职工134名,下设有药材收购部、药材批发部、西药批发部,医药门市部
等4个单位。是年内销售额为383.8万元万元,10.7%。劳动效率2.9万元,完
成利润11.8万元。
烟草公司 始建于1982年底,属省营企业。1985年末,全公司有职工24名,
下设铁力烟草批发部、双丰烟草批发部。是年,该公司年销售额为262万元,费
用率3.5%,劳动效率10.9万元,利润l.7万元。
纺织品公司 始建于1984年。到1985年未,全公司有职工38名。下设有铁
力纺织品批零商店、双丰纺织品批发部、立新商店等3个单位。是年,该公司年
销售额为686.1万元,费用率7.49%,劳动效率9.4万元,利润1.1万元。
饮食服务公 司始建于 1956年。1985年末,全公司有职工234名,下设铁力
旅社,站前旅社,一、二、三饭店,朝鲜民族饭店,迎宾饭店,照像馆,理发所,
大车店(浴池)等10个单位,经营网点16个。是年,全公司年卖钱额(服务收
入)74.9万元,费用率44.4%,劳动效率0.3万元,亏损16.9万元。
1949年,成立铁骊县专卖事业管理所,经营烟草和酒类的批发业务。同年,成
立铁骊、朗乡、田升、圣浪4个林区商店。是年,国营商业销售总额219.4万元。
其中批发39.4万元,零售180万元,占社会零售额59.85%。1950年,撤销贸易
公司,成立百货公司。本年,成立铁骊县工商科,下属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煤
建公司。1956年,增设烟酒公司、医药公司、饮食服务公司、木材公司。国营商
业的经营项目逐年增加,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不仅担负全县商品货源的组织调拨
工作,还承担批发及零售业务。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和主渠
道作用得以完全确立。到1985年末,全县国营商业共有10个专业公司:百货公
司、糖酒公司、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石油公司、药
材公司、烟草公司、纺织公司。是年,国营商业系统共有43个经营网点,有职工
1 575名。年内销售额4 446.5万元,比1949年增长19.3倍。商品零售额2 355万
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26.57%,比1949年上升7.27%。
一、商品采购
1951年,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批发商业体系,县批发站定为三级站,从省二
级批发站进货,然后批发给县内各零售网点。县内商业固定了供货渠道,私营商
业也停止了与外地往来,流通体制高度集中,形成国营商业批发独家经营的局面。
进货渠道一条线:省二级批发站——县三级批发站——国营零售商店、供销合作
社、合作商店。县商业局在哈尔滨道外南四道衡18号设驻省站采购办事处,负责
全县商业采购、调运工作。1979年以后,随着商业体制改革,在商业流通领域内
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非计划商品经营单位
可去省内外直接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
地方工业品采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县地方工业产品长期实行包产包销
的办法,造成一些产品质次价高,商品滞销。1979年后,改为由商业部门选购,减
少了商品积压,提高了经济效益。1981年以来,地方工业品以工厂自销为主,1985
年全县地方工业品销售额为43.3万元。
农副产品采购 国营商业对猪、禽、蛋、薯类、蔬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负
责扶持生产和收购工作。1960年以前,实行自由买卖,国家不加干涉。从1961年
起,国家对猪、蛋、薯类、主要药材等二类农副产品实行派购、统购,取消了自
由经营。对农户派养生猪,实行购留各半、划拨饲料地、奖售布票的政策,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