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食储运

第三节 粮食储运


  1946年,全县仅有田升粮栈,年储量2 700吨左右,仓库是伪满留下的1 000
平方米破库。1947年,在铁力火车站货物处院内建公粮仓库,库房为日伪时期遗
留的板仓房22间,进入夏季贮藏苞米30万斤,谷子40万斤。1950年,公粮仓库
迁到铁路西道口北,新建简易仓库7栋,贮粮能力100万斤。1958年,设立田升
粮食购销站,建草泥结构仓库8间、 3 500平方米,大部分粮食采用英、囤露天保
管。1968年,全县共建砖瓦结构仓库8栋,总面积7 320平方米,仓库容量2 684
吨。1970年全县共有粮仓26栋、总面积16 236平方米,仓库容量3 880吨。是年,
修建大型上圆仓58个,总储容量3 480吨。盐库3栋,面积4 000平方米,库容量
1 200吨。1985年末,全县共有房式仓库30栋,总面积23 326平方米,库容量
31 240吨。土圆仓17栋,储容量5 100吨。水泥晾晒台13 139平方米,可晾晒粮
2 700吨。风雨棚3 640平方米。
1958年,铁力粮库购买两台大型移动式输送机,从此,粮食装卸开始机械化
作业。1985年末,全县共有粮食输送机24台,灌袋机2台,出仓机2台,粮食出
入仓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64年,在铁力粮库建日烘干纯粮60吨、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小型烘干塔1
座1973年,又建日烘干150吨、面积400平方米4层楼高的中型烘干塔1座。
1960年后在粮储工作中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粮食保管方针,常年开
展“四无“(无虫、霉、鼠雀、事故)活动。1978年,本县粮食储运开展直线拨运,
跨界入库,跨界供应,使粮食流向更加趋于合理。1984年,粮库车队有机动汽车
12台,定任务、定消耗、定成本、包利润的单车核算制。1985年,全县粮库铁路
运输有4条专用线,总长1 500延长米。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