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铁力真地方组织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1944年12月,中共党员马三省(原名马盛林)来到铁骊县神树区圣液制材场
充当力工,在铁路和林业工人中组织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救国会会员,打击日伪
反动统治者。马三省经常活动在圣浪、神树、石长、鸡岭、小白等地,秘密开展
党的工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神树一带政权被反动势力所把持,保安大队
长温业显纠集日伪残渣余孽成立了“神树维持会”。马三省等为除掉“维持会”,迎
接人民大众的彻底解放,在同反动统治者夺取枪支斗争中被温业显逮捕。1945年
9月26日,马三省与革命群众张增录在神树西大桥被神树保安队杀害。
1946年1月15日,庆安县县长尹东征来铁骊建立特别区,2月5日建立县佐
办事处。2月6日,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任徐柏生为铁骊特别区区委书记兼公
安队政委。3月,省工委组织部派中共党员唐光裕、孙兆鸿来铁骊配合徐柏生开展
民运和武装工作。1946年3月6日晚,徐柏生、唐光裕、孙兆鸿3人召开了党员
会,秘密成立中国共产党铁骊区支部。从此,中共铁骊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徐
柏生为支部书记。5月,徐柏生介绍陈家骥、唐光裕介绍杨德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敌伪分子和地方反动势力还猖獗,党组织的发展是在秘密中进行,党组织和
党员之间保持单线联系,各支部、小组之间也互不通气。6月,省工委派中共党员
刘先(老红军战士,中共七大代表)、原野、吴国天来铁骊组建中共铁骊县工委。
接着党组织又从关内调来郎仁安、望平、方波、张敏、杨永奎、吴绍龄等一批干
部。经过20天的筹备,于1946年6月27日,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铁骊,县工作
委员会。刘先任县工委书记,徐相生、原野、吴国天任委员。是年8月,县工委
在县政府机关和田升区大量发展党员和组建基层党组织。随着剿匪、土改斗争的
不断深入进行,一批工农群众的优秀分子不断地涌现出来,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提
高,他们被吸收入党。徐辅庆、郭元忠、冯杰等就是铁骊县工委在这一时期秘密
发展的早期中共党员。到1947年末,全县共有党员94名,分别组建成10个党小
组、7个党支部。其中县直机关设有两个党支部,一个是县大队党支部,一个是建
国联合会党支部1948年4月撤销建国联合会,建联会党支部也同时撤销,设县
直机关党支部。这些支部都直属县工委领导。本年内,中共铁骗县工委清除了13
名隐瞒成分、历史不清、有政治问题的党员出党。同年 8月根据省委指示,全县
由秘密建党转为公开建党,中共铁骊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铁骊县委员会。8月15
日,县委召开公开建党大会,接着抽调一批党员干部和非党积极分子组建成整党
建党工作队,分赴林场、农村,发动群众搞大生产运动,在运动中又吸收一批优
秀分子入党。经过将近一年的整党和建党,到1949年末全县共建立了田升、铁骊、
神树3个区党委,1个县直机关党总支,25个基层党支部,新发展164名党员,全
县共有党员505名.在区委会中设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县直机
关党总支委员会的总支书记由县委组织部长兼任。同年9月,经省委组织部同意,
在铁骊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设党组,县长孙绍文为党组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至铁骑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县委隶属关系变化较大,领
导成员更迭也较频繁,县委工作机构和下属组织相继建立,党员数量也逐年增多。
县委先后由黑龙江省委领导,改为黑嫩省委、北安地委、龙南地委领导,最后又
划归黑龙江省委领导。县委成员中有9名先后离任调出,又先后增补21名县委委
员县委工作机构由组织部、宣传部两个部门,发展到有组织部、宣传部、纪监
委、农工部、财贸部、党训班、政治学校等7个部门。县委下属由3个区党委、25
个党支部、505名党员,发展到1个镇党委,3个农村区党委,7个直属党总支,102
个党支部,1 011名党员。1951年下半年至1952年末,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全
国基层组织会议决议和省委整建党工作的部署,县委成立了整党教育委员会。整
建党的形式主要是办党员认训练班,吸收非党积极分子参加,对党员进行系统的党
课教育,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进行党员登记。清理了犯有严重错误和不具备条件
的党员,并吸收了一批优秀分子入党。1953至1954年,县委依据中央“积极慎
重”的建党方针,结合贯彻总路线、粮食统购统销和互助合作运动进行建党工作。
当时,主要是在互助合作化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各群众组织的成员中发展党员,并
注意在空白村和农业合作社中发展党员。1955至1956年,县委确定发展党员的重
点是国营工矿、国营商业、手工业、信用社、学校、农业事业单位等。在农村主
要是搞好党员教育,巩固基层组织。到1956年末,全县党员发展到1 239名。1957
年,县委根据中央指示,暂停接收新党员。1958年结合整风整社,全县对基层支
部普遍进行了整顿。1959至1962年,坚持更高更严的党员标准,有控制的接收党
员,采取个别审查、个别接收的方法,全县发展党员52名。1962年铁骊县制恢复
后,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根据中央“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新党
员”的指示,至1965年全县发展875名新党员,25岁以下的青年占41.5%。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级党组织相继停止活动,1969年又逐步恢复党
的组织生活。是年3月12日,成立中共铁力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各公社
和县直系统也相继建立党的核心小组。1970年9月16日,恢复中共铁力县委员
会。
1973至1976年,建党重点是薄弱部门和空白单位,全县共发展党员1 151名。
1976年,全县党支部由“文化大革命”前的223个增加到406个;党员由2 166名
增加到4 633名。1977至1979年,重点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模范和技术人员中
发展党员,全县共发展党员378名。1980至1983年,县委继续贯彻“积极慎重”
的建党方针,有计划、有重点、有控制的发展党员,共接收新党员168名。1984
年以后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从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年内全县发展党员187名,
其中知识分子117名。1985年,全县发展党员214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
发展党员总数的65%,优秀知识分子占47%,先进人物占49%。是年,全县共
有党支部440个,党员6 042名。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