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人组织

第二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人组织



一、工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铁力县总工会的前身是铁骊县工人联合会,工人联合会成立于1946年12月
份,隶属铁骊县建国联合会领导。工人联合会内设工人武装纠察队,昼夜放哨、巡
逻监视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协助政府做一些维持社会治安和保卫工作。
1948年8月下旬,根据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精神开始筹建铁骊县总工会。
1949年2月1日铁骊县职工总会筹委会成立后,组织公、私营企业的工友开了7
天会,宣传工会和工友的关系,号召工友“大家办工会”,积极参加工会组织,到
1949年7月1日,全县共组织7个职工分会,共有会员403人。195O年9月,召
开铁骊县第一次职工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并正式成立铁骊县总工会。1952年
县总工会设编制7人,有主席、副主席各1人,生产委员兼福利委员l人,财务
委员兼统计委员1人,青工委员和女工委员各1人。1953年8月24日,铁骊县总
工会改名为铁骊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9月庆(安)铁(力)合县为庆安县,撤
销铁力县总工会,成立铁力基层工会办事处。1962年10月恢复铁力县制,随之恢
复了铁力县总工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工会组织遭到破坏。1967年8月,成立
铁力县革命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县工代会取代了总工会。1973年初,全县
工会组织经过整顿,于5月15日召开铁力县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正式恢复了
县总工会。
1979年以前,铁力县总工会实行委员负责制。1980年之后改为部长负责制。
1984年4月21日,县总工会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教部、生产部、生活女工部。
铁力县总工会的下属有系统工会和基层工会两级组织。1965年全县基层工会
委员会发展到88个,工会小组555个,会员达到4 717名。
1982年结合企业整顿,调整了系统工会组织。全县系统工会由原来的7个增
设到16个。全县有基层工会224个,工会小组844个,会员14 892名。1985年,
全县有工会会员17 416名。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1950年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学习马恒昌小组经验,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和增产节约运动。1951年全县3个国营企业、4个公营企业共有职工340人,有
232人参加了劳动竞赛,涌现出先进生产者31人,先进小组5个。1953年,县总
工会协助县委财贸部组成3个工作组,深入工厂发动职工参加增产节约运动,找
窍门,挖潜力,增加产值96838元。
1954年,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开展以推广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劳动竞赛活动。是年,县农具厂推行苏联多眼冲天炉的生产经验,使废品率由20%
降低到6%;制酒厂推行东北综合制酒方法,使出酒率提高5.1%。1956年3月17
日,县工会四届二次执委会议,做出了《关于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开展先进生
产者运动》的决议,到60年代初期竞赛的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各系统根据行业特
点普遍开展了“比先进、学先进、帮后进”的竞赛活动。是年,工业系统开展了
创五好企业、五好班组、争当五好工人的竞赛活动,全县涌现出先进集体33个,
先进个人572名。
1973年恢复工会组织后,县总工会加强了对职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领导,
开展了以技术革新、发明创造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1980年5月,县
总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全面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1年在开展为四化建设立功活动中,全县荣立一等功的单
位15个,二等功的21个,三等功的226个。1983年,县粮食汽运队在劳动竞赛
中实行奖惩制度,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节油2 000公斤。是年,全县技术革新
15项,年创造价值53 000元。
1960年后,本县各级工会组织职工兴起岗位大练兵活动,1964年6月举行铁
力县各行各业技术表演赛,参赛326人,表演了132个项目,涌现出技术标兵23
名,技术能手113名。1984年,县工商银行开展了“双先”(先进集体、先进个
人)“双佳”(最佳会计员、最佳出纳员)为内容的岗位练兵活动,有8名职工考
取了省级最佳出纳员,2名职工获伊春市青年职工珠算项目技术比赛的第二名和
第四名。
1983年10月,举行铁力县职工生产技术运动会,全县设9个赛区,实行跨系
统同行业、同工种技术比赛,比赛项目53个,在参加决赛的847名运动员中,有
7名打破了省、市技术比赛规定的标准,评选出150名优秀选手。对19名成绩特
别优秀的选手,给予浮动一级工资的奖励。
1984年5月,县总工会举办两期工会干部训练班,培训93人,学习了全总关于整顿基层工会组织,在全国基层工会组织中开展建立“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同时制定了《铁力县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方案》,并在县无线电厂进行了试点,
1985年末全县有“职工之家”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