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十三篇 政权 政协
概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团林子协领移驻铁山包,铁骊方始施政。先后
由协领衙门、设治局、伪县公署、直至县人民政府,共经历了80年的历史。协领
衙门系军事机构并兼理民政。设治局则是地方行署,按又级管理。伪大同2年
(193年),实行县制改组,铁骊废局立县,置伪县公署,设县长、日本参事官各
1人,参事官绩榄县政大权。1946年6月27日,成立铁骊县民主政府。1949年8
月,改称人民政府。1954年,根据国务院指示曾改县人民政府为县人民委员会。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曾设革命委员会,统管全县党政财文大权。1980年9月
25日,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伪康德10年(1943年)和1958年,铁骊县
与庆安县两次合并,并县期间铁骊曾设铁骊街、铁骊特别区、铁骊县佐办事处、铁
骊镇等行政机构。
县人民政府的权力是县人民代表大会所赋予的。1948年,本县实行普选试点,
自1954年到1985年,本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先后进行9次普选,共召开9届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县长。在1980年召开的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
具级立法机关——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代表全县人民督促检查政府工作,任免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
1960年以前,本县没设政协机构。1963年6月,本县根据全国政协章程规定
组成政协铁力县筹备委员会。12月召开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产生政协
铁力县委员会,正式吸收全县各界人士参政议政。1966年政协被迫停止工作,1979
年得以恢复,到1985年共召开了4届全委会议,实行三级协商制度,即发挥政协
的整体功能,搞好县级协商;发挥工作组的作用,搞好系统协商;发挥政协委员
的作用,搞好基层协商。主要协商了铁力县“七五”发展规划、国民经济计划、财
政预算决算、城镇建设、市场管理、物价管理、整党和打击刑事犯罪等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