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清末协领署与民国设治局

第二章 县级政府机关

第一节 清末协领署与民国设治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北团林子(今绥化市)协领移驻铁山包,
境内置铁山包协领署,署址设于今铁力人民政府院内。协领署的职能是主管军
务,兼理民政。协领统辖正蓝、镶蓝两旗,每旗分三佐。协领署署协领①1员,佐
领②6员,一骁骑校③6员,云骑尉1员,领催④24名,披甲72名,八品笔帖式⑤1
员,领催搁笔帖式3员,六品站官1员。①
(见附图)
由于垦务之所需,铁山包地设垦务总局,为安置旗丁屯田,在原两旗的基础
上扩到4旗(正蓝、镶蓝、镶白、镶红),每旗14屯,计56屯地,大多分布在藕
根河、小黑河、依吉密河、大呼兰河、小呼兰河、铁山包河、铁山掐河沿岸平原
地带。
----------------------------
 ①协领:清代军队官职一种。清绿营兵制以副将所属为协。清本新军制三营为一标,两桥为一协。约相
当于后来的旅。(亦称一协)(旅)的长官为统领,亦叫协统。
②佐领。八旗兵的一种官员、每300人为一佐,满语称“牛录额真”。
③骁骑校:满语叫“分得拨什库”,是佐领的助手。
④领催:清官名。满语叫拨什库,催促人的意思。管理位领内的文书、烟箱庶务。
⑤笔帖式:满语意为博士。一种文职官员。
(见附图)
----------------------------
民国4年(1915年)2月17日,黑龙江巡按使任命王树声为铁骊设治局首任
设治员,其行政区域和县城地点由绥兰道尹划定。是年,3月9日,置铁骊设治局,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同年5月14日,大总统批准,奉文将
庆城县安邦河以东,划归铁山包。置铁骊设治局之初,仅设有财政科、公安科、劝
学所(民国14年改劝学所为教育局人民国16年1月成立实业局和通俗教育社,
民国19年1月改实业局为建设局(统管农业、矿业、工业、商们,按县《组织
法》规定,把财政、教育、公安等科,均改为局。除四局外,先后又设立铁骊财
政局监察委员会,铁骊捐务处、农务会、保卫团办事处等附属机构。设治局人员
编制配备有设治员1人,佐理员1人,秘书1人,局(科)长4人,科员若干。设
治局人数及委任办法山省民政厅拟具呈请省政府核准转内政部备案。设治局在人
员不足的情况下,可酌情用雇员。
自铁骊设治局建置后将境内清末旗丁屯田的屯名(四旗,每旗十屯)改为仁、
义、智、和、圣、中字命名。仁字一至十屯,分布在小呼兰河西岸;义字一至九
屯,智字一至十屯,和字一至八屯,均分布在依吉密河南岸;圣字一至十屯,分
布在依吉密河的支流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区间;中字一至十屯,分布在铁山
包河和铁山掐河的工段。据考查现今的工农乡头屯,则是民国初期清丈时的和字
头屯,和字头屯是清末铁山包旗丁屯田地镶蓝头屯演变而来。当明,铁骊境内共
73屯,每屯前均冠某某字,在民国8年《铁骊设治局志资料》和民国20年《黑龙
江志稿》,以及伪满康德6年的《铁骊县志》中均有记述。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