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铁骊特别区 1946年1月15日,成立铁骊特别区,内设区长1人,工作人员
20多人。特别区代管神树和田升两村。特别区成立后,收缴了敌伪的枪支弹药和
物资。特别区在铁骊办事处成立的前一天,即2月4日撤销。
铁骊办事处 1946年2月5日,成立铁骊办事处(通称县佐办事处)。办事处
设县位1人,县佐由李大光担任。办事处下设秘书室、总务股、民政股、财务股、
实业股、林业股、文教股、公安分局。税务分局。办事处在三个半月暂短时间里
做了五件事:一是接收敌伪的财产,如铁骊、神树、圣浪等地的火锯场。二是重
新整顿了街村公所后,建立了铁骊、田升、神树三个区。三是在城内对解体的维
持会贪占的财物进行了清查。四是维持了地方治安。五是接收安置了伤病员,为
康化禧烈士建了墓地。办事处于铁骊民主政府成立时撤销。
人 民 政 府 1946年2至3月份,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派徐柏生、唐光裕、孙
兆鸿等3人来铁骊开辟新区工作,为筹建民主政府作准备工作。是年6月27日,
成立铁骊县民主政府,隶属于黑龙江省(省会北安市)管辖。1949年8月,改铁
骊县民主政府为铁骊县人民政府,归新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管辖。1954
年3月31日,改铁骊县人民政府为铁俪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19日,根据
国务院国内齐字第207号文件,将“铁骊县”改为“铁力具”。1958年9月15日,
黑龙江省人委黑办字第2724号文示,庆安县与铁力县合并,改称庆安县。1962年
10月20日,国务院117次全体会议批准庆铁分县,恢复铁力县人民委员会。1967
年4月9日,“铁力县造反派接管委员会”’接管了铁力县委、县政府的党政财文大
权。是年4月21日,改铁力县人民委员会为铁力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25日,
铁力县召开八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将铁力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铁力
县人民政府。
机构设置 1946年6月27日,铁骊从庆安县划出,成立铁骊县民主政府。下
设秘书室、民政科(含民运队)、财实科(含驻外财务征收所2处)、实业科、公
安科(含公安分所5处人是年8月,将2处驻外财务征收所及5处公安分所裁撤,
将民运队划归政治部领导,县政府增设司法科、税务局,公安科改为公安局,财
实科改为财建科,共有编制73人。
1949年8月,铁骊县民主政府改为铁骊县人民政府。下设秘书室、实业科、工
商科、财粮科、民政科、民族科、武装科、教育科、公安科、税务局、专卖局、县
联社,共有编制104人。
1954年3月31日,铁骊县人民政府改称铁骊县人民委员会。下设人委办、人
事科、民政科、计统科、工业科、财政科、工商科、农业科、林业科、文教科、卫
生科、公安局、粮食局、税务局、扫盲办公室、文化校,共有编制175人。
1956年11月19日,铁力县人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计委、体委、人事科、
水利科、林业科、劳动科、交通科、统计科、财政科、文化科、教育科、卫生科、
民政科、手管科、农业局、商业局、公安局、税务局,共有编制167人。
1958年9月15日,庆安县与铁力县合并,改称庆安县。合县前铁力县人民委
员会下设。办公室、人事科、民政科、文教科、建设科、卫生科、劳动科、工业
科计统科、财政科、手管科、公安局、农业局、粮食局、商业局、税务局、监
察室。
1962年10月20日,庆铁分县,恢复铁力县人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计委、
人事监察局、物资局、林业局、农业局、财政局、商业局、文教局、劳动局、粮
食局、卫生局、税务局、工业交通局、农业局、公安局、建设局、供销联社、手
工业联社、信访接待室、统计科,共有编制196人。
1967年4月21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铁力县革命委员会,对原
有的机构做了全面变动。革委会下设:人民武装委员会、政治部、生产指挥部、群
众工作部、革委办公室,委、部、室下设组。革委办下设:秘书组、政研组、总
务组、机要组。政治部下设:组织组、宣传组、保卫组、文卫组、文革组;生产
指挥部下设:工交组、农林组、财贸金融组、计统组。群众工作部下设:群众工
作组、社会服务组、红卫兵组、接待组。
1970年4月1日,将铁力县从绥化地区划出,归伊春地区管辖。本年铁力县
革命委员会与党的核心小组,统一设三部三办。即政治部,生产指挥部、人民保
卫部、核心办公室、革委办公室、战备办公室。部、办设组为办事部门,组下设
科为职能部门,科内成立领导小组。政治部内设组织组、宣传组,生产指挥部下
设商业科、农副产品科、卫生科、财政金融科、水电科、计统科、科技科、民劳
科林业科、农机科、农业科、粮食科、工交科。本年行政编制122名。
1980年9月25日,改铁力县革命委员会为铁力县人民政府。下设办公室、
(合总务科)、人事科、民政科、档案科、劳动科、统计科、物价科、物资科、林
业科、畜产科、水利科、农业科、农机科、气象科、工业科、二轻科、交通科、电
业科、财政科、粮食科、商业科、财贸科,教育科、文化科、卫生科、广播科、科
技科、计量科、司法科、人防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农林办公室、财贸办公室、计
划生育办公室、公安局、社企局、邮电局、税务局、工商局、计委、经委、体委、
建委、县社。
1985年,铁力县人民政府下设:政府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侨务办公室、
县志办公室、体改办公室、人防办公室、财贸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农牧渔业局、
民政局、林业局、水利局、工业局、二轻局、交通局、农电局、标准计量局、环
保局、商业局、粮食局、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统计局、劳动局、物价局、审
计局、物资局、乡镇企业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人事局、广播局、档案
局、公安局、司法局、计经委、科委、体委、民委、县社、建材公司。
基 层 政 权 1946年6月县政府成立,全县3个区下设12个乡,乡下为自然
屯1947年7月,各区下辖的乡改为村。全县3个区下辖17个村、4个街。区设
区政府,区政府设区长、副区长。1951年9月,全县3个区变为4个区。将铁骊
区下辖的7个村划出,成立第四区,铁骊区为第一区,下辖5个街。1955年铁骊
区改为镇,全县为1镇,3区、22村、6街、3个村级镇。区、村、街都没区村、
街公所,设区、村街长,负责日常行政工作。1955年12月,大办农业生产合作
社,村以下的行政机构为合作社。1956年井村划乡,全县3个农村区,划分12个
乡,后并为9个乡.1957年6月合作社进入高级阶段,全县95个合作社组建成58
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9个乡建
立5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基层政权,又是生产组织。公社由主任和党委书
记共同主持工作。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设生产队。1961
年4月,管理区一律改为生产大队。1980年撤社建乡,在农村恢复乡的建制,适
当放宽建镇标准,全县设5镇4乡、93个行政村、13个街。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