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移动与自流人口安置

第三节 移动与自流人口安置


  清同治元年(1862年),铁山包隶属呼兰厅,当年移入30人,多为索伦族,靠
狩猎为生。
光绪二十年(1894年),铁山包安插旗丁1 200户,同年,移人满族5 000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铁山包出放屯田,从绥化拨满、汉、锡伯族丁1 200
户。
1948年春,由海林迁入朝鲜族156户、700人,政府贷给口粮2万斤,籽种
3.5万斤。
1950年11月,由河北省迁入移民162户、528人,拨给每户3至5均耕地。
1951年2月,先后从德都、牡丹江、海林、佳木斯、通北、鸡西、绥化、依
兰、五常、萝北、敦化等地移入159户、636人。其中男319人,女317人,有劳
动能力的258人,分别安置在铁力区新建村、老永府、兴家村、五花屯、韩家、新
进村、神树区石长村,田升区的同盟村、杨德仲村,按劳力拨给2至3垧耕地。为
解决移民的住房,除在当地购买20间外,由国家拨款新建51间土草房。同年,由
河北省迁入162户、619人,除贷给口粮20万斤、大豆618斤外,还发放了购买
耕畜贷款。
1952年11月,分期移入朝鲜华侨17户、85人。其中有木工6人,教员1人,
理发工2人,锯工2人,鞋匠1人,铁匠2人,被服业2人,瓦匠1人,均安置
在县城。
1953年,由蚊河移入 482户、 1827人,分别安置在第二、四两个区。每户平
均获得土地3 垧,除买房屋69间外,为移民新盖469间草泥结构房屋,对牧民的
口粮及耕畜都做了适当安排。
1962年,建立铁力县收容站,有工作人员3人,隶属县民政科。1965至1985
年,全县共收容自流人口3 734人。其中遣送2 718人,反籍1 006人。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长期霸占东北之目的,于伪康德5至10年
(1938至1943年)间,先后有15个集合开拓组织5 642人,从日本移到铁骊境内,
在年丰、王杨、双丰、卫国等地建立了移民营地,大量掠夺土地、森林资源。1945
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日本移民陆续遣送回国。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