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试验

第二节 科技试验


  工 业 1970年6月,县无线电厂革新硅整流二极管生产技术,产量增加
50%,合格率增加30%。年内共生产硅整流二极管5 000支。
1975年,县无线电厂研制成半导体电冰箱,耗电少,无噪音,不用致冷剂,年
内共生产20台,由于成本高,未继续生产。
1983年,县糖果厂试制出刺五加人参软糖,到1985年共生产150吨。
农 业 1974年,县农技站采取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法。此法系改70公分城播
为50或55公分条播后起挑,在双丰镇公社建国大队试验32亩,1978年全县推广
9390亩。
1976年,县农科所采用玉米大垅双行清种法,1976至1977年在双丰镇公社
前进大队共试验甫250亩。采用嫩草3号品种,较6:6间作增产18.4%,双捧率提
高4.62%,1978年在全县推广600亩。
1977年,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铁力1、2、3、号*耙、玉米培种机、水稻带
上插秧机、中耕施肥机、水田耙地轮、ZZS—123型水田动力中耕除草机、4G—185
型收割机等,在县内推广使用。其中ZZS—123型水田动力中耕除草机和4G-185
型收割机,获伊春地区优秀科技成果奖。
1980年,双丰镇公社东方红五队采用大城双行试种110南大豆,平均亩产413
斤。前进大队采用平播试种1.4亩小麦,亩产670斤。新升大队应用5+5小城条
播82.5亩水稻,平均亩产836斤。以上均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1980至1984年,针对本县小麦亩产一直处于200斤左右的实际,县科委组织
科技人员在双丰镇公社前进大队进行了小麦高产攻关试验。采取选用良种,深耕
细作,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底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化学灭草等措施,亩
产均在400至600斤,比一般生产田增产50%至1倍以上。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平
均增产30~50%。同时在双丰镇公社前进、东方红大队及王杨等地开展了大豆高
产攻关。采取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增施磷肥,推广化学灭草等措施,亩产超过
400斤。在全县推广后,平均每亩增产20~30%。
1981年,县农科所和农技站用吹哺丹粉剂防治大豆根潜蝇与抱囊线虫病技
术,在东方红、前进大队进行试验140平方米。采取亩用吹哺丹8斤,随播种随
施用的方法,杀囊率60%,灭根姐率100%,1982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1982年,县科委推广“玉米大城双行栽培法”。使玉米单株和群体布局合理,
地下的营养合理,地上通风透光良好,便于机械管理,本年共推广1 500亩,获伊
春市人民政府“玉米大优双行栽培法三等奖”。1983年后,因土地承包到户,此法
再未推广。
1984年,县科委、县农技推广站对水稻采取选用良种、化学除草、增施磷肥、
氮磷合理配比。早育早播、合理灌溉。及时防病灭草等措施,每亩增产15~20%,
部分地区增产1倍以上,全县推广面积占总面积30~50%。获伊春市人民政府
“水稻高产攻关”二等奖。
农 机 1972年,县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的玉米埯种机,本年试用1万亩,比
人工掩种每亩省工1个,因生产质量不过关,应用面积逐渐减少,到1978年被淘
汰。
1973年,县农机研究所研制成铁力Ⅲ号相耙,在红旗公社北河大队进行试验。
试验结果,谷子产量达6 000斤/公顷,提高产量1倍,节省人力5倍,在全县推
广3 200台。
1977年,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ZZS一123水稻动力中耕除草机和4G一185收
割机,本年只生产了几台样机,因质量不过关,没有推广。
畜 牧 1984年,县兽医院针对雏鸭瘫痪病症较多,发病后用一般方法又很
难治愈,采取亚硒酸钠治疗雏鸭瘫痪症获得成功,在全县进行推广,县授予优秀
科技成果奖。
多种经营 1972年,双丰镇公社东方红大队利用平地栽培人参获得成功,翌
年,全县共推广6 500平方米,年内产量3斤/平方米,相等于山地栽参的产量。
1979年,针对冬季蜂群室外越冬问题,潘迎春试验成功室外简易保温越冬法,
取得了占地少,造价低,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效果。主要技术措施:选择抗寒
耐寒品种,更换体弱蜂王,搞好幼蜂繁殖,提高喂养标准,培青壮蜂;选择优质
食糖,注意加强营养,防止混入化学杂质;单箱通风密封,扩大蜂群,多箱集中
越冬;根据气温变化,在蜂箱群的围栏空隙内填加锯木、稻壳、杂草等保温材料。
此项试验连续二年获得成功,获县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
  1984年,赵克有在多年种参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人参高产栽培技术,采取
选用良种,搞好人工防寒,及时防治病虫害,增施肥料等措施,每平方米产量达
到4至5斤获县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