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象测报
第二节 气象测报
气象机构 1957年11月,建立铁力气象站,隶属黑龙江省气象局,编制5人。
站址设在铁力镇正阳街二委,占地面积7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地
面气象观测场地理位置为东经128。01‘,北纬46。59‘,海拔高度210.5米。是年,站
内气象仪器有:平球温度表、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温度计,湿
度计,毛发湿度表,气压表,气压计,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测风器,量雪尺,
称雪器,日照计,蒸发器,地面和曲管地温表,直管地温表,冻土器。1959年1
月,将铁力气象站改称铁力气象水文站,1962年8月改称铁力气象服务站。
1967年,铁力县气象服务站改称铁力县气象站。1971年,隶属铁力县人民武
装部,编制11人。1月1日,安装EL型电接同向风速计,取消了测风器。1973年
1月,县气象站隶属铁力县人民政府。
1978年6月,成立铁力县气象科,与气象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1980年,编制16人,下设测报组和预报组。1月1日,安装了电线积冰架
开始使用PC-1500电子计算机,测报、预报由手工计算改为微机计算。
1981年,隶属黑龙江省气象局,编制14人。1984年6月,改气象科为气象
局。12月,建240平方米办公楼1栋。
1985年7月1日,安装气象传真机,接收北京及日本东京播发的各种天气分
析图。手工绘制天气图停止。
气象观测 1957年12月1日,铁力气象站开始观测记录,每天按地方时,分
1、7、13、19时实施4次气候观测。每天按北京时,分2、5、8、11、14、17、20、
23时实施8次绘图观测和补助绘图观测。12月15日开始,每天 2、8、14、20时,
按《陆地测站定时绘图天气观测报告电码》绘图天气观测报告和5、11、I7时按
“电码”补充绘图天气观测报告,发往“OBSER”沈阳中心气象台。
1960年7月1日起,将原4次气候观测的1、7、13、19时地方时,改为北京
时2、8、14、20时观测,与绘图天气观测合并。
1976年1月1日,改为国家补助发报站,按“电码”规定,8、14时基本定
时绘图天气观测和5、17时补充定时绘图天气观测报告,发往“OBSER”沈阳中心
气象台。每天2时,发往哈尔滨黑龙江省气象台和伊春市气象台的绘图天气观测
报告。在不定期的预约时段内。每小时一次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发往单位有:“OB-
SAV”佳木斯、哈尔滨、沈阳的空军司令部气象台;发往“OBSMH”哈尔滨的民航
气象台;发往“OBS”北京空军司令部气象台,气象电报的传递方法是:用专线传
给县邮电局报房,再由报房用有线电发出。观测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
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小型)、地温(地面)。黑
龙江省气象局指定的观测项目:雪压、地温(浅层)、冻土深度及解冻深度、电线
积冰。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工作是在1958年以后,总结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特别是重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初期,仅收听气象台
天气预报广播,结合本站天气气候规律,对大台的区域天气预报做单站的补充订
正。以后逐步发展成使用单站气象要素时间演变曲线图,气象要素综合时间剖面
图为基本工具的资料图表方法,并逐步建立健全了简易天气圈、相关相似预报法。
韵律法、阴阳历迭加法组成较为完整的天气预报系统。采用的是“图、资、群”、
“大、中、小”,“长、中、短”三个三结合的预报措施。短期预报,是在每天16时
左右,将天气预报传送县广播站,向全县发布天气预报;传送县政府及有关部门,
以便指挥生产。中长期天气预报,是每旬、月、季把预报油印后,向有关部门邮
寄、传送。灾害性天气预报,则用电话直接向县领导及有关单位汇报、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