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十八篇 教育

概述


  铁力县的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步履艰难。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铁
山包协领署始办小学堂,到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38年的历史,全县教
育时断时续、时办时停。到光复前,全县仅有小学校14所,有学生800余人,有
教师20几人。由于铁力地处荒僻、匪患频起,加之历代政府对教育事业不重视,
把大量教育经费挪做警务开支,以维持其统治。使教育事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草警校舍破烂不堪、清贫教师饥不饱腹。全县仅有几十户富绰人家供养不足百名
学生上学。民国时期,官方无力办学,曾盛行私塾、义学,学生投靠先生识字,有
钱交钱,无钱交粮。民国7年,慈善会办义学,学生可不交学费,但有“传经讲
道”的义务。1931年日本侵占铁骊,全县学校全部停办。到1933年伪县公署开始
办学复课,但大力推行奴化教育、殖民地教育。通过“修身课”向学生灌输“日
满协和”、“日满亲善”、“共存共荣”、“一德一心”等亡国奴思想。全县适龄儿童
入学率仅有7%。
1946年以后,民主政府接收了日伪遗留的学校,逐步加以改造,实行面向劳
苦大众办学,开展群众性的扫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小学教育。特别是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大力增设农村小学,方便农民子女就近入学,使适龄儿
童的入学率达85%。1958年,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创办各种形式的
业余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大批民办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红
专学校。城乡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特种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等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在办学中,不仅仅依靠国家、依靠地方政府,还充分
发挥了企业单位办学的积极作用,使境内学校遍地开花,不仅有小学,还有中学、
大学;不仅有普通学校,还有专业技术学校;不仅有汉族学校,还有少数民族学
校。使学校总数达258所,在校学生达89 108人。
1966到197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宣扬“白卷英雄”,使
教育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使教育重获生机。从
1981年起,各级政府大量投入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基础课的教学;
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队伍素质,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