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初级教育

第二节 初级教育


私 塾 也称私学馆,是私人办的学校。民国5年(1916年),教师许联芳
在县城西南街成立私塾1处,招收学生20人。到伪康德4年(1937年),全县先
后办起私塾6处,共有学生138人。私塾教学内容有《百家姓》、《三字经》、《千
字文》、《名贤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兼学毛笔字等。教学
形式因人而异,无固定修业年限。教学设备简陋,多在炕上置放条桌、墙上悬挂
黑板,学生围桌而坐,无其它教学设备,学费则有钱交钱,无钱交粮。1938年,私
塾停办,其中部分纳入官办学校。
  义 学 是宗教界和慈善团体。小的学堂。民国7年(1918年),李学孔在县
城西北街鬼王庙前办义学l处,收学生10人;慈善会在县城西南街办义学1处,
学生10人。义学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学制等均与私塾雷同。学生不交学费,
有向群众宣讲“劝人为善”。“因果报应”等义务。因学生来源不盛,义学持续不
久,均。停办。
 小 学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大口面(年丰乡大口门子屯),利
用金怀马煤矿局的房舍,成立铁山包初高两级小学堂1处,它是本县最早的第一
所官办学校。年内,有学生百余名,教师2名。宣统二年( 1910年),校址迁至县
城协领衙门后院。是年秋,停办。民国3年(1914年),恢复铁山包初高两级小学,
2个班,学生56名,教师2名。本年,在县城西季家油坊屯建私立第一初级小学
1处,学生19名,教师1名。民国7年(1918年),在县城开设女子国民学校1处,
学生23名,教师1名。是年,铁骊所辖4个乡各办1处小学校,有学生不足百人。
全县共有小学6所,学生200人。其中,农村4所,学生120人,隶属铁骊劝学
所。年末,因胡匪蜂起,民不聊生,除县城内保留2处学校外,其余全部停课。民
国19年(1930年),全县有初高两级小学1所,初级小学2处,共8个班,学生
200余人,教师7人。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境内有官办学校以来,到民国
19年(1930年)的23年间,因办学经费常被警务占用,被贪官侵吞,加之匪患
频扰,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所以,教育事业时办时停,发展缓慢。这
一时期的校舍多为草房,室内只设桌、凳、黑板,无其它教学设备。学制。初级
4年,高级2年。课程设置:初小设国语、算术、体操、唱歌、手工课;高小设国
文、算术、体操、音乐、手工、地理、历史、图画、修身、讲经等。
1931年日军侵占本县后,学校曾一度停课,到伪大同2年(1933年),铁骊
初高两级小学开始复课,班级2个,学生96人。伪康德6年(1939年),全县有
国民优级学校1处,国民初级学校7处,共有学生677人,教师16人。本年,全
县小学毕业85人。1939至1941年,先后设日本小学6处,学生507人,教师10
人。到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全县共有小学14处,学生用7人,教师
25人,伪康德4年(1937年),统治政权积极推行奴化教育。小学时期就通过修
身课向学生灌输“日满协和”、“日满亲善”、“共存共荣”、“一德一心”等亡国奴
思想,且隐瞒祖国沦陷的真正历史。从小学三年起设日语课,并列为主要学科,体
育课及各项活动,都采用日语口令。学制:初级4年,优级(即高小)2年。课程
设置,初级开设:修身、满语、日语、算术、体育、音乐、图画、手工;优级除
开上述8科外,还加开自然、地理、历史、实业等课。“九·三”前夕,全县小学
已达14所,17个班,学生887人,教职员25人。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全县小学干10月陆续复课。党和政府积极
发展教育事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小学由解放前的14处,发
展到29处。其中完全小学5处,初级小学24处,51个班,共有学生2 791人,教
职员65人。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课程设置:国文、算术、政治、常识、
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图画等。1947至1949年间,全县小学共招生2
102人,毕业159人。
1949年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到1965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17处,305个教
学班,学生11 180人,教职员432人。在教学中贯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的方针,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成为共
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学采用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法。到1960年,推行毛泽东的
叶大教学法》,着重于启发式。在1951至1952、1961至1963年的5个年度中,
全县高小毕业有2 775人。其中升入中学1 609人,升学率57.9%。
1967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工宣队进驻城镇学校,贫宣队进驻农村
学校。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处于停课半停课状态。学生大部分时间学
“最新指示”、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演“样板戏”。1967年6月5日,县革
委提出“复课闹革命”,实行开门办学,走“五七”道路。学生深受“造反有理,
革命无罪”的毒害,心灵受到严重创伤。
1977年,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到1985年全县共有小学93处,760个班级,在
校学生25.845人,教职员995人。1985年,农村小学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由过去
的乡镇办乡镇管,改由村办村管:校长实行选任制;教师实行聘任制;民办教师
实行工资制。在1977至1985年的9年间,全县小学招生42 076人,毕业27 924
人。新生入学率和毕业率均在80%以上。
1985年,境内省、市属企业共有小学94所,737个班,在校生32 785人,教
师2 084人。年内招生4744人、入学率97%,毕业4 715人、毕业率96.3%。
重点小学 铁力县第一完全小学校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校址在
县城南大口面屯,时称铁山包初高两级小学堂。年内,招收学生百余人。宣统二
年(1910年),校址迁至县城,于秋季停办。民国3年(1914年)复课。 1931年
日军入侵,学校停办,1933年复课。伪康德5年(1938年),改称铁骊县兴隆街
围里优级学校。1939年初,迁校到县城南门外顺天街,改称顺天国民优级学校。本
年,毕业32人。其中考入国民高等学校7人,考入哈尔滨师道学校3人。迁校后
新建砖木结构校舍640平方米。本年,全校有学生190人。1946年,改称铁骊县
第一完全小学校。1980年,本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小学。1982年,本校教师
卢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分档教学法”和“七步教学法”,在全校小学推广。1985
年,全校拥有校舍面积1 920平方米,增添了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教学设施,校
园设有单、双杠、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全校共有26个教学班,在校生1 874人,教
职员工87人。年内招生285人,新生入学率100%,毕业327人,毕业率100%;
考入初中316人,升学率96.6%。本年,卢影当选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见附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整顿教育事业,充
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1981年改政
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由突出智育,逐步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以
展。1985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年巩固率为98.7%,毕业率为95.6%。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