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勤工俭学
第四章 勤工俭学改善办学环境
第一节 勤工俭学
1946年,铁力县民主政府向各小学下拨校田,做为学校的劳动生产基地。1949
年,全县29处学校共有校田82.35垧,其中,水田17.4垧。
1958年,县委在铁力一中召开了“学校工厂化,学生亦学、亦农”的现场会,
之后,全县中小学迅速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具体体现了作为党
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
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精神,还弥补了国家教育经费之不足,改善了办学条件。仅
在1958年的最后两个月里,全县中小学就办起了百余个小工厂,有校田地120垧。
以后逐年发展。到1965年,全县中学有校田158响,大车4台,牛12头,猪28
头。小学有校田239垧,大车1台,牛3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勤工俭学活动
受到了“左”的错误的干扰和破坏,“开门办学”、“校厂挂钩”、“校队挂钩”等形
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肃清了“左”与“右”的干扰和破坏,勤工俭学活动又步入了正规。1979年,
县教育局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的工作,对校办工
厂、农场进行了清理整顿。1980年,县教育科根据教育部在吉林省召开的勤工俭
学经验交流会议的精神,县教育科设立生产管理站,对原有的校办工厂、农场进
行了调整,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经济效益指标。本年,全县有校办工厂8个,
创产值16.6万元,收益4.1万元。校办农场56个,创产值24.9万元,收益
1.8万元。1981年,全县校办工厂总收入183 276元,收益21 294元。学校的勤
工俭学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劳动观念,陶冶情操以及增加办学经费、
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