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第三章 防疫灭病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一、疫情管理
伪满时期,县公署警务科卫生股负责疫情管理。伪康德5年(1938年)3月
伪民生部公布《法定传染病预防法则细则》,规定鼠疫。霍乱、赤痢、伤寒、副伤
寒、麻疹、天花。猩红热为法定传染病;规定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执
为指定传染病。“细则”要求医生在诊断确定传染病患者时,应指出家族或同居人
消毒方法。并须在12小时内,向患者所在地之警察署,检疫委员会或预防委员会
呈报。伪警察在执行这一“细则”过程中,遇到传染病人,不分情况强行隔离,医
生发现传染病很少报告,以至传染病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控制而造成流行。
新中国建立后,先由卫生科负责疫情统计,1956年后由县卫生防疫站负责。是
年,根据国家对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办法,建立了疫情管理制度,明确了报告程序。
1978年,卫生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本县确定的管理
程序是:义务报告人及法定报告人发现传染病后,报告当地基层医疗单位,而后
逐级上报给县卫生防疫站。报告时限按国家《传染病管理条例》的规定:甲类传
染病城镇不超过6小时,农村不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城镇不超过12小时,农
村不超过24小时。1981年以来,县人民医院及林业企业医院在传送传染病卡片过
程中,普遍实行逐级签字制度。县卫生防疫站每季对县境内各医疗单位的疫情报
告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月抽查一个单位。1984年后,每季发一次疫情动态,将
各单位的疫情漏报情况及疫情动态通报给各医疗单位。是年,全县各医疗单位对
住院患者的疫情漏报率为547%。
二、预防接种
 民国和伪满时期,种痘一般由种瘦先生采取患者痘浆给健康儿接种,一棵痘
一般要一二斗小米。
1950年4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种痘暂行办法》的规定,全县城乡普遍建
立接种站,分片包干,每年定期接种。是年,县卫生科培训29名医务人员,分赴
铁骊、田升、神树3个区共接种2 899人份。1977年,全县接种18 700人份。1980
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后,不再接种牛瘟。
1952年,开展鼠疫苗苗接种,年内全县接种15 450人份。1957年,推行卡介
苗、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的接种。1965年,开始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小儿麻
疹疫苗免疫接种。1966年,全县完成8个月龄至4周岁小儿麻疹免疫接种13 977
人份,接种率为96.8%。1973年,在全县对儿童与成人7至60岁进行一次破伤风
疫苗接种,接种率为98.8%,对7岁以下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1983年9月,开
始对0至7岁儿童实行计划免疫,年内全县共接种各种疫苗17万人份。1984年。
县防疫站对全县预防接种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是: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为89%,小
儿麻痹糖丸接种率90.3%,百。白、破三联菌苗的接种率82.2%,卡介苗接种率
75%。 1985年,全县各种疫苗接种48 075人份。其中,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7 569
人份,百、白、破混合制剂疫苗3 561人份,麻疹疫苗3 292人份,卡介苗33 653
人份。
三、传染病发病及防治
鼠 疫 解放前,鼠疫传染病在境内时有发生。1914年铁山包境内鼠疫流行,
因染病死亡618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鼠疫的预防,多次开展“五联菌苗”及“三联
茵茵”的预防接种,使其鼠疫在境内绝迹。
天 花 解放前,每年都有散在发生,有时出现流行。解放后,由于年年种
痘,除1950年发生1例外,本病再未发生。
伤寒副伤寒病 民国和伪满时期,境内每年都有流行,尤其农村发病率甚高,
人们称之为“窝子病”。
解放后,由于加强了伤寒、副伤寒病的防治,其发病率大大下降,但年年都
有散在发生,其中发病最多的年份是1962年,全县发病90例,发病率为44.56/
105。其次为1965年,发病率为25.72/105。为降低伤寒的发病率,及时控制伤寒、
副伤寒疫区,每当伤寒疫情发生后,县卫生防疫人员立即深入疫区,查明染源和
传播途径,隔离病人,对周围环境和水源消毒,对半径两公里以内的居民实施伤
寒菌苗接种。1981至1984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保持在3/105以下,但1985
年又上升到5.14/105。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历年都有发病,多数年份发病在60/105以下,从
1962到1984年,境内出现两次流行高峰,1964年的发病率为1O7.9/105,1965年
的发病率为138.44/105;1981年的发病率为98.12/105,1985年的发病率为48.97/
105。
为了减少病毒性肝炎的发病,1980年以来对就献血人员进行肝功和乙肝表面抗
原的测定,阳性者不许供血,阴性者发给证件方可供血。同时,要求医疗部门加
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做到一人一针管注射。为了减少儿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加强了对托幼机构的管理,要求一人一碗一巾,饭前便后洗手。
为了查清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1979年对县委。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418
人进行了体格检查,对查出的9名慢性肝炎进行了治疗。1980年,应用过期麻疹
疫苗对慢性肝炎病进行了治疗观察,收到较好的效果。1981年5月,县卫生防疫
站对铁力镇内617名不同职业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进行了调齐,阴
性率为15.4%,其中工人中阴性率7.62%,农民中阴性率为18.33%,学生中阴性
率为9.63%。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发病最多的肠道传染病。解放后,历年的发病率
在300/105至600/105之间。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1975年,发病率为602.4/
105。1985年的发病率为179.46/105。
对细菌性痢疾的预防,除改善饮食和环境卫生外,1957年在全县范围内口服
了痢疾嗜菌体进行预防。从1980年开始,县卫生防疫站每年都配制一定数量的稀
碘液给健康人投服,收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麻 疹 建国初期曾用母血及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1951年全县发病323
人,死亡39人,发病率624.6/105。 1967年以后,由于开展了麻疹疫苗的接种,发
病率明显下降。1966年,全县麻疹发病率为731.5/105,1967年降到12.2/105,1984
年为6.8/105。1985年上升到3O/105,引起麻疹发病率上升的原因是疫苗接种不
好。
流 脑 流脑每年都有不程度的发生,多数年份的发病率在50/10的5立方以下。
1967年和1982年流脑曾两次发生,1967年发病率为178.44/105,1982年为81.
95/105。
1950年以来,对流脑的防治一直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1980年本县开始推行
流胞菌苗的接种,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发病率为5.1/10的5立方。
森林脑炎 1952年5月至9月,境内发生森林脑炎病患71人,死亡16人。
1955年开始很广森林脑炎疫苗以后,年发病率一般在5/10的5立方以下,1985年发病率
有所上升,为5.67%。
白 喉 1950至1963年,多数年都有散在发生。1965年,境内发生白喉
39例,死亡7人。铁力镇公社兴隆大队三小队为重病区,发病10人,死亡4人。
省卫生防疫站派两名卫生医师,对疫区4 912人作了青霉素口腔喷雾,控制了疫
情。1967年以后,由于开展白喉类毒素及“百、白、破”三联苗苗的预防接种,此
病再未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 1963年以来境内年年都有发生,尤其1973年以来发病率明
显上升,1984年,全县共发病53人,发病率为14.4/105,1985年发病率为11.6/
105。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主要是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向出血
热病区投放敌鼠钠盐,开展灭鼠活动。1982年,对部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进行了
血清学检验,以了解“出血热”在本县的发病规律。
脊髓灰质炎 1949年建国前发病严重,许多儿童患病后终生残废。1964年全
县发病84人,发病率为40.3/105。1965年推行小儿麻痹糖丸防治,多数年份发病
率在0.6/105以下。
百日咳 1963年以来境内年年都有发病。1965年,全县发病率为369.3/105,
以后多数年份的发病率在40/105以下。对百日咳的预防主要是年年对易感儿童用
“百、白、破”三联菌苗接种。
猩红热 本县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1977年,发病率为82.2/105,其余各年份
的发病率多数在60/105以下。对此病无特效预防方法,1984年以后,县卫生防疫
站用1/2000的杜米芬溶液漱口或口腔喷雾,预防效果较好。
流 感 1957年3月至1月发生流行,1963年发病率较高,为364.6/105。
1981年以来,普遍推行食醋熏蒸及口服资仲汤。
狂犬病 1963年以来,多数年份都有发病,一般发病1至3入,患者全部死
亡。198三年以前,采用14支学脑疫苗注射,有的人出现过敏反应。1981年改为
5支地鼠肾疫苗注射疗效显著。
四、反细菌战
1952年3月8日,本县在车站公路上发现了有敌机投放的细菌。为防止引起
传染病爆发,全县城乡各单位组成灭虫突击队,分片进行扑灭。黑龙江省卫生厅
全才厅长,3月11日带领12名省防疫队员来本县指导灭虫工作,防疫队员深入各
镇及农村,和本地群众一起用谷草烧,用盐水浇、人工5十打等方法进行灭虫。为
了增强防疫力,对部分人群注射了鼠疫、霍乱菌苗。在20多天内,全县出动5万
余人次,灭虫面积达20平方华里,使铁力城乡没有发生仔何烈性传染病,保护了
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