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一、克山病防治
民国与伪满时期境内曾有克山病发生,但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1947年,经县立医院治疗的急型克山病人达1d5人,其中男1工人,女134人,
死亡14人。1948年发生25人,死亡人7。1949年发生36人,死亡10人。1950
至1954年没有发病。1955年冬至1956年春发病31人,死亡11人。1956年,县
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积极做好克山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了铁骊县克山病防治
指挥部,并制定了克山病防治方案。根据“方案”和“通知”要求,县成立了由
24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克山病防治大队,随时抢救病人,还从各诊所抽调了45名医
务人员,入冬后住在克山病区的村、屯,开展克山病防治工作。同时,训练了138
名能认症和打针的抢救员。全县各村、电准备了抢救急型克山病人的马车130套。
病区采取加强保暖、防止烟熏、注意饮食营养、避免过劳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
防克山病的发生。为了解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的发病情况;1957年县卫生防疫站
抽调医务人员对泰山。团结、兴胜3个乡进行了检诊,发现慢性克山病患者2人。
1962至1975年,根据克山病因是营养不良的假说,县政府决定克山病区人口每人
每冬从自留粮中多拨给20斤黄豆。1964年,防治克山病责任医生对3个公社、5
个生产大队、16个生产小队的3 812人进行了检诊,检出慢性克山病10人,潜在
型13人。1977年春,对160名居民进行了临床物理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查出潜在
型克山病9人,患病率为3.1%。
1969年以前,本县对急型克山病主要是用副肾素、维他康夫、安钠加、樟脑
油、匹拉米洞等药物治疗。1969年,开始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大大降低了急
型克山病的病死率。1979年始,对全县克山病区的6个公社,21个大队、1.8万
人投服亚硒酸钠预防。为了提高服药率,各生产队设专职投药员,并给适当报酬,
基本上达到了“送药到口、咽下再走”的要求。从1979年到1985年连续7年投
服亚硒酸钠,县境内急型克山病已不再发生。慢潜型克山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
二、大骨节病防治
1965年10月,本县,对全县的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病进行了普查,
普查出大骨节病2 042人。认定王杨、桃山、卫国等3个公社,70个自然屯,为
大骨节重病区、总人口29 027人。1981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9个公社、90个
生产大队、155个自然屯、103 280人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查出大骨节病人9 543
人,患病率为9.2%。1983至1984年,为了解3至15岁儿童大骨节病的患病情况,
对全县11所中学、81所小学学生及7 562名散居儿童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查出
大骨节病1 311人,患病率为14.47%。1985年,对9个乡、80个村、162个自然
屯、8所中学、63所小学的3至16岁32 702名进行了普查,查出病人3 851人,
患病率为11.8%。
1966年开始采取以水质改良为主的防治措施。是年,县卫生防疫站顾岱峰等
在工农公社红旗五队进行了井上大型水质过滤,获得成功。当年全县建井上大型
过滤地17个。1969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在铁骊县召开了全省防病改水现场会。会
后,省内外许多市县前来参观、交流改水经验,1969至1976年共接待8个省、53
个参观团。省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给铁力拨款5.4万元,作为防病改水的补
助经费。为了探讨改良水质对防治大骨节病的作用;县卫生防疫站于1973年在红
旗队就井上过滤,对大骨节病的防治作用进行了调查,发现井上过滤能防止水源
污染,从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而对大骨节病作用并不明显。1974和1975年,
在红旗公社长富大队、群英大队搞了水中压煤、压硫、压石膏预防大骨节病的效
果观察,效果均不明显。1973年,在桃山公社先锋三队进行了硫酸钠治疗大骨节
病的试验,试验结果是:45名7至15岁大骨节病患者食用含硫酸根食盐20个月
的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57%。1978年,在神树公社发展二队进行了旱田改水田
防治大骨节病试验,因水源困难未得出最后效果。同年,对全县各地水源中的腐
殖酸含量进行了检验,以探讨腐殖酸和大骨节病的关系,检查结果表明:水中腐
殖酸含量和大骨节病发病无明显的关系。1981年7月始,对全县6至24岁的大骨
节患者6 275人及6 200名健康儿童,投服亚硒酸钠进行治疗和预防,初步观察结
果是:亚硒酸钠对大骨节病的治疗有效率为63%。1985年,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
组又和各乡(镇)长签定了投服亚硒酸钠药合同,对查出的3 851名病患进行了投
药治疗,对3至16岁健康儿童也进行了投药预防,投药率在90%以上。
三、地申病防治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简称“地甲病”,铁力县是“地甲病”的重病区,分布面广,
发病人数多。1974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进行了地方性甲状腺病的全面普查,
查出病患8 000人。1979年,对全县124 076人重新进行了普查,查出病患6 070
人,患病率为4.8%。1980年治愈4 721人。1983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的中小
学生再次进行地申病普查,查出病患2 390人,患病率为8.76%,肿大率为19.
28%。1985年,对全县9个乡(镇)70个村、160个自然屯的病区74 303人进行
了普查,查出病患1 942人,患病率为2.6%。抽查一中、五中、朝中。一小学、二
小学、新华小学、群英小学、朝小、神树中心小学、桃山及双丰中心小学的学生
12 039人,肿大率为3.5%。
1974年,开展了碘盐预防及治疗地甲病。是年12月,在铁力粮库召开了食盐
加碘现场会。要求各粮库及零售点做好食盐加碘工作。开展了腺体内注射碘酊的
治疗。1974年冬及1975年春,共用碘配注射治疗病患35人,有效率为81.1%。
1977年,在神树公社狩猎大队小学搞了口服碘化钾、二甲基亚矾局部涂抹治疗地
甲病试验,疗效不明显。1979年,本县成立了防治地甲病会战指挥部,县财政拨
款2 000元购买了碘化钾片,免费对病患进行治疗,到1980年11月共治愈病患4
721人,治愈率为77.7%。
四、布氏杆菌病防治
1969年5月至7月,红旗公社红旗大队第五生产队(刘贵屯)有30多人患布
氏杆菌病。4至7月共发病53例。其病因是该队从外地买进的30只绵羊患布氏杆
菌病,当即采取了对患者隔离治疗,对病区人口进行布氏杆菌接种,消除病畜分
泌物,对病畜污染的环境、水源进行消毒等措施,控制了疫情蔓延。1969年以后,
由于重视了对买进家畜的检疫及对畜牧业从业人员进行布氏杆菌菌苗接种,彻底
杜绝了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