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婚嫁丧葬

第二十二篇 社会

第一章 风俗

第一节 婚嫁丧葬



  一、婚嫁
1949年以前,本县境内封建买卖婚姻盛行。男婚女嫁被说成是月下老人拴了
红线,都由“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定,婚前男女极少见面。境内早婚很普遍。
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之间;女子一般在15至18岁之间。穷人家子女成婚
只要双方家长同意,查过历书,选定吉日便可迎娶。婚礼仪式从简,男女双方拜
过天地即可。乡绅富户的子女成婚很复杂,双方父母同意后,各以红纸书写庚贴
相易,分别清算命先生给予合婚,看双方生辰八字属相是相合还是相克,合者则
成,克者不成。合婚后定下相亲的日期,叫“相门户”,一般是男方父母和亲属先
到女家“相媳妇”,带些简单礼物,如衣服、鞋袜等,女方备酒菜款待。数日后,
女方父母及亲属到男方家“相姑爷”,男方家同样置办酒菜款待,女方一般不带礼
物。过彩礼第一次为小礼,男方给女方买几件衣服、布料等。第二次为大礼,聘
金、布匹、成衣、首饰、生猪和酒等。清末民初,女子出嫁往往索取聘金四五块
白银,乃至十几块,布匹4对或8对(1对即2匹),尚有喜红(红布,做红衣裤
用),成衣为呢绒绸缎衣料,一般为双猪双酒(两头猪,200斤酒)。此外,还有金
戒指、金银首饰。
婚礼操办3天。第一天为“响棚”,吹鼓手开始奏喜乐。阔绰人家在大门东西
两侧各设一鼓乐棚。宾客至,奏乐曲以示欢迎。第二天为“走轿”,初期用人抬轿,
后改车拉轿。轿顶上披红、绿、黄彩绸,系以铜镜。所谓“走轿”,即是男方到女
家迎娶。前头铜锣开道,后边“对子马”相随(对子马6匹或8匹),新郎官骑着
高头大马,十字披红双插花,马头结彩,最后是彩桥,即新娘的坐轿。迎娶人员
结队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常。路上过往行人及车马都要给彩轿让路,古云:
“未卜他年大及第,且看今日小登科”。新郎在女家住宿一宵,女方家迎姑爷,置
酒款待。第三天为“正日”,即正式举行婚礼之日。清晨,新娘上轿,上轿和进婆
家有规定时辰,本地人一般定为寅卯时。新娘身着大红衣裤,头蒙红布(蒙头红
也叫盖头),红衣一般不用纽扣,用带结。新娘由大哥抱着上轿,如无哥哥,可由
娘勇或叔父代替,母亲要哭女儿上轿,弟弟或侄子压轿。迎娶到家,新娘由喜娘
扶着下轿,脚不直接踩地,先踩高粱米袋,后踩红毡,一直踩到堂前。拜天地处
为喜堂,设有香案,摆有供品,拜罢天地入洞房。入了洞房,新娘上炕时,新郎
把新娘头上红布揭下,新娘上炕“坐福”,吃“子孙饺子”,“子孙悻伸”。事先安
置人问:“生不生”,新娘须回答“生了”。然后新婚夫妇碰杯,古称合甘。接着是
小叔子上炕闹嫂子,首先扯坐垫,然后用双手敲打嫂子的肩背,一直把嫂子拉下
地,俗话说:“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新娘换装后,按辈份参拜公婆。
亲属。然后装(点)烟(旱烟或香烟),受烟人要给装(点)烟钱。除钱外,亦有
拿物品的,如钗、环、戒指等。不论钱或物,皆须用红纸包好、洞房花烛夜,要
吃“长寿面”。全命人(有父母、儿女的老太太)给铺被,被里要放枣、粟子、葱
和斧子,预示早立子,聪明有福。新婚之夜,有闹洞房的习俗,与新郎平辈或小
于新郎的青年人,聚集在新房里,说笑打闹直到深夜始散。
迎娶后第三日,新婚夫妇带上“四合礼”(即四祥礼品)同回娘家走亲。岳父
家盛备酒菜,待为上宾。翌日双双回家,同样带回四合礼,但必须附上一束粉条,
取意为亲戚之间情意深长,常来常往。婚后第一个新年,新婚夫妇要到家族和亲
属长辈家里拜年,带节日礼品,顺序是光男方后女方。
童养媳是典型的买卖婚姻,穷苦人家因无力养活女儿,将幼女卖到婆家。女
孩长到十六七岁,一上头就算完了婚。男家条件稍好一些的,婚前则将童养媳寄
托在亲友家里,举行一个简单的迎娶仪式。
解放前,寡妇改嫁叫做再醮。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寡妇改嫁不仅受婆家责
难,而且备受社会的非议和歧视。因而多数寡妇宁可守寡,不肯改嫁。但公婆可
以强迫改嫁,从中赚取“身价钱”,并写成婚书。迎娶时不说办喜事,叫接寡妇,
结婚也不举行什么仪式,只拜天地就算结成夫妻。
朝鲜族用才需经谋人介绍,父母同意方能订婚。订婚后男方家买酒、菜、鱼、
肉去女方家,酒桌上女方家言明:“我家女儿与某家男孩子订婚了”。后数日,女
方到男方家去会亲家,酒桌上男方家言明:“我家男孩子与某家女儿订婚了”。婚
期由男方家决定,女方无条件执行。女方家给女儿准备嫁妆,把她在娘家挣的钱
购买成物品全部带走。结婚时,女方全身衣服(包括内衣)皆由男方置办。迎娶
之日新郎到女方家接亲,岳母须给女婿盛一碗饭,中间放一个煮熟的鸡蛋,新郎
必须将鸡蛋吃掉,表示以后能生儿育女。婚前用大米把枕头植起来,婚后第一二
顿饭,用此米给全家做饭。然后留出一把米存放起来,待女方年老病故,将米塞
进嘴内表示带米走了。女方送亲一般去二人,姐夫、姑父、哥哥送亲为最好。送
亲路上,有男青年阻车习俗,接亲者必须给钱方能通行。阻车青年将钱如数交给
女方家。迎娶到家,举行婚礼,新娘着红绸上衣,青绸缎裙,头上带花,鲜艳异
常。新郎新娘两侧,站男女两孩童,手提“花篮”,内盛五彩纸花和碎花纸,新郎
新娘入、退场时,孩童要随着散花,呈五彩缤纷状。男方家单独招待送亲贵宾,摆
上丰盛酒菜后,“执事”祝贺说:“今日高兴,是你们结创造的”。送亲人说:“我
还有个亲属和朋友没到,请把酒菜给他们送点去”。“执事”忙派人将桌上各样酒
菜盛点送去。然后开始吃喝。其它祝贺人员,随来随接待,唱歌跳舞,直至深夜。
翌日,由“执事”主持,放上炕桌,摆上酒菜,新娘将从娘家带来的食品,分发
给公婆、兄嫂、弟妹等品尝,然后给亲属满酒。亲属为表示回敬,要给一点喜钱。
婚后三日回娘家,带鸡、鱼、肉、酒、打糕等食品。婚后满6O年那天,儿女要为
两位老人盛备酒菜,更换新衣。上衣必须穿长袖不露手的衣服,男的剃头修面,女
的涂脂抹粉。该口为吉日,亲朋前来祝贺,称为“回婚年”。回婚年之日,所穿衣
服,存放起来,做为寿衣。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了《婚姻法》,完全废除了父母包办买卖
婚姻制度,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50年代,全县城乡大都新事新办,不收财
礼,仅选些纪念品,不大吃大喝,仅备些烟、糖、茶、果之类。1976年以后,农
村中买卖婚姻、要财礼之风有所抬头。城镇也出现了结婚大操大办、讲排场、摆
阔气,赠送钱财的风气。全县大多数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征求父母同意后订婚。
订婚后男方要给女方买些衣物。手表、皮鞋之类的礼物。农村也有要钱的,少的
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结婚前男女双方到当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近
几年男方结婚用品有的准备电视机、收录两用机、欧式沙发、落地式台灯等,女
方也有赔送电视机、收录机等高档商品的。结婚日期多选在星期六、星期日,并
尽量选在农历双目。此外,也有一些青年男女结婚时,破旧俗,树新风,以糖果、
香烟、茶水等物品招待来宾,不收礼,不操办,集体举行婚礼,或旅行结婚。
二、丧葬
解放前,老人死后要举行丧葬礼。死者在临死前,要由亲人给净面、洗脚、穿
戴备好的寿衣。寿衣上身有单衫、夹衣、棉袄、大袍、马褂,下身有单裤、夹裤、
棉裤,脚穿白布或青布鞋。不等咽气就抬到预备好的“排子”上。丧主踩板凳、执
扁担,大呼亲人“向西方大路走”,连呼三次,俗称指冥路。将死者脸用纸盖上,
扎上脚带,左手持打狗鞭子,右手拿打狗干粮。男停中堂,女停内室。小殓完毕,
即焚化纸箔。丧家大门一侧挂过头纸,黄表纸以绳系之,下坠砖头,纸的张数按
死者年龄另加2张,它是故去老人的标志。死者子孙要向家族、亲友报丧,亲友
闻讯后,前来协助治丧,老人死后亲友都戴孝,儿子、儿媳、姑娘、姑爷戴全孝。
孝服以粗白布做长衫,戴孝帽,腰束孝带,有的系青麻绳,长拖于地。长子日夜
吃睡在柩旁,以尽孝道。富家在院内搭灵栅,设灵堂,上悬横幅,两侧悬挽联挽
幛,供桌上陈列各种祭物、焚香、燃长明灯,灵床前供上灵牌,子孙跪焚纸锞迎
接吊唁亲友。停尸半日后,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死者放入棺内叫“入殓”。人
殓要以布慢遮天,不使日光直照尸体,由长子捧头,家属抬两侧,将尸体放入棺
内。丧主请来道士、和尚诵经,有一法师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戒尺,以律
击钟,还有数名道上敲木鱼等。同时,丧主要雇扎彩匠做扎彩,用彩纸、称秸等
扎成牛、马、小人。房屋等形象的物品,一般都要扎车、马,富人家要扎金山、银
山、花亭楼阁等、人死后,家属早、午、晚三次到土地庙去“报庙”,边走边哭,
叫做“送浆水”,围庙转三圈即返回。停枢三、五、七日不等。出殡前“开光”,死
者子女用棉花蘸烧酒按洗死者的耳、目、口、鼻、心、脚、手等部位。此时,子
女。亲朋可最后一次瞻仰遗容,随之“煞扣”,子女跪灵前大呼亲人躲针,长子跪
摔丧盆,随即起灵,沿途时撤纸钱。到墓地后,在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四个角各放
一个馒头,将棺材按方位放置在穴中,将五谷囤、浆水缸、倒头饭,长明灯放在
棺头,待长子扔第一锹土后,众人将墓穴埋成圆形坟包。理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
众人返回时在进院前吃点食物或喝口酒,然后设席招待亲友,至此葬礼完毕。人
死后从一七到五七及百日都要烧纸。五七是姑娘七,要扎松盆。一、二、三周年
都要祭扫,第三个周年祭扫最为隆重,广请宾客,以致敬谢。解放前,由于贫富
悬殊,治丧仪式差别极大。贫者用白茬棺木或四块板,还有的用旧木柜、炕席、林
秸卷尸,更有乞食为生者,道死道埋,路死路理。
朝鲜族老年人故去,穿新衣两件,以草绳或麻布带捆三匝(腿、腰、肩),身
蒙白布,将死者放在七星板上(炕上横放的一块板)。灵前摆方桌一张,上放鸡、
鱼、饼干、米饭等供品和酒杯。儿女身着孝服穿丧。外来人自带白酒,先至供桌
前斟酒,同龄(辈)人行礼,年轻人叩头。停丧一般为3天。自家不做饭菜,皆
为亲友送。出灵时,将棺木从窗口抬入屋内,尸体放入棺内,钉好棺盖。窗台放
一碗,将碗砸碎,始抬棺出屋。将棺木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抬架上,用40人抬往基
地。前有“执事”人领路,念号语,走走停停,唤其子女大声啼哭,表示对老人
的孝意。抬格人止步时,死者长子即叩头斟酒,直至墓地,将棺木放入坑内。“执
事”人先收一锹上交给其长子,长子用衣襟兜着,将土撒在棺木盖后,众人动手
理棺木。人死后,家人把死者名子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前面置桌,三年内每逢
朔望,家人要在字牌前哭祭。
解放后,破除了封建迷信,葬礼一切从简,一般死者当天或第二天就下葬。70
年代城镇送花圈。倘若死者是职工,送葬都要举行简单追悼仪式,然后起灵送往
墓地。1978年县火葬场交付使用,县人民政府提倡火葬,死者火化后,将骨灰装
入骨灰盒内,安放在火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