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日时令
第二节 节日时令
一、节日
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在传统节日里是最大的节日,
农历腊月三十(如小月则二十九)为除夕。1945年“九·三”前,是日,子夜家
家烧香上供,祭神祭祖。祭神主要是祭天地神、财神、福神和贵神。祭祖,悬挂
家谱或设祖先牌位(俗称“三代宗亲”’)。除夕之夜,供上神位以后,每日烧香叩
拜,一般初五送祖先,封建迷信色彩浓厚。“九·三”后,一扫过去封建迷信内容,
国家规定放假3天,除夕之日贴对联,挂红灯,三十晚上放鞭炮、吃水饺、全家
团聚辞早迎新。近年来,全家围坐电视机前欣赏《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节目,直
到深夜,从初一至初五互相走访“拜年”,学校、工厂举办秧歌队走上街头演出,
恭贺新春佳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元宵节古谓上元佳节,也称灯节。解放
前,一般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日的夜晚闹元宵,街头有龙灯舞、狮子舞、旱船、高
跷、老汉推车、赶驴秧歌舞等。此外尚有“扮灯官”、“打灯虎(灯谜)等习惯。解
放后,节日这天民间仍是家家挂灯、放燃花、吃元宵等。县文化部门在节日的夜
晚组织赛灯会、秧歌等。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阳节又称端午节。为纪念故楚三间大夫
屈原,家有吃粽子、荷包蛋等风俗,民间多在这天日出前到野外采集艾蒿思插在
门庭前,用露水洗脸。小孩手腕、脚脖系五彩丝线,佩香囊(荷包),挂纸葫芦等
习俗,以此驱毒虫攘温气。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仲秋节。古时尚有“中秋拜月”的风俗,于户外
设香案,陈放月饼、西瓜、葡萄等食品,望月祭扫。是日,全家聚餐,吃月饼、瓜
果、毛豆等。孩子们常围在老人周围,静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广寒玉
兔”等神话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添了新年(元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
一”国际劳动节、“五·四”中国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中国
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等。各节日期间,本县
都举行相应的庆祝或纪念活动。
二、时令
立 春 意味着春到人间,民间流行“啃着”(吃萝卜的习惯。
人 日 正月初七日俗称人口,是日吃面条,意控小儿腿,可使其长命百岁。
添 仓 正月二十五日为添仓日,这天是农家祈识丰年的日子。民间习俗
“引龙”,户主早起以及从井旁直撒到房门口,意在折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打五
谷囤”,以灰在院里撒些仓形格子,每格放上一种粮,以此做为丰收的象征。
龙抬头 二月初二俗为龙抬头目。旧时,这天男孩子理发称为剃“龙头”,家
家户户穿“龙尾”(即用彩纸、花布剪成圆形或方形小块,中隔作秸梗穿成串),给
孩子们佩戴或悬在檐下室内。日出前室内各个角落燃香,谓之熏虫、消灾。至今
汉族仍保留吃猪头、猪尾、猪爪的习惯。
清 明 古代有寒食节之说,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人民除有冷
食习惯外,尚有携带香、纸、供品等进行墓祭,直到现在仍保留扫墓的习俗。
浴 佛 农历四月初八,俗称浴佛节日。传说这一天为释迦牟尼生日,诸寺
以香汤治佛,故名浴佛节。清末民初,境内浴佛节相当隆重,增寺普遍举行盛大
香火会。
娘娘庙会 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娘娘庙会。旧时铁力城内有关岳庙、娘娘庙等,
每逢四月十八日,信男信女赶庙会,向偶像祈求幸福、生男育女等,时有各种摊
贩,热闹非常。
雨 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俗称雨节。传说这天为关公(关羽)单刀赴会之日,
常有雷雨之应,至今民间仍沿用“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农谚。
七 夕 即农历七月初七。古代,妇女于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叫做乞巧。
该回,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民间广泛流传鹊雀搭桥、织女落泪等神话故事,
孩子们晚上也要仰望银河,看看牵牛织女二星是否真的幸福相会了。
中无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鬼节。旧时人们这夭清僧侣道士上
坟祭祖,办佛事、摆道场、撒河灯等。至今还有部分群众本日利用各种形式悼念
亲人。
重阳节 人们习惯把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按古代风俗,这天人们要秋游
登高,以此驱邪消灾,延年益寿。
腊 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俗称“腊八”。民间有吃腊八粥驱寒的习
俗,民间流传“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谚语。
小 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旧时,这天家家户户均以麦糖祭灶,至今祭
灶的迷信活动已消除,但民间仍有吃灶糖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