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衣食住行

第三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中华民国年间,民众多以家织布和土布为衣料。农民的衣着为粗布短衣,多
是白、青、蓝、灰等色。对襟衣服属于男子上衣款式,大襟衣服为男女通用款式,
还有马褂和坎肩。成年男子普遍形成不蓄发的习惯。夏戴称秸草帽,冬戴狗皮帽
头,夏穿用蒲草编织的草鞋,冬穿**头。少女普遍梳独辫,扎红头绳,已婚女
子梳疙瘩髻,满族盘于头顶,汉族盘于头后,扎耳朵眼,戴坠子,穿偏大襟短衣
或长衫,汉族女人裹脚,穿民妆鞋。乡绅富户以绫罗绸缎为衣料,男子穿长袍马
褂,留分头或背头,夏戴礼帽,冬戴狐皮、貉皮帽,穿狐、骆轻裘。伪满后期,政
府官吏多穿中山装。贫苦农民容更生布,有的穿麻花被面缝制的衣服,还有披麻
袋片的,人们的衣着已褴接到极点,不讲式样了。一般公务人员穿协和服,戴协
和帽,绅士富人多穿西服,冬穿呢面皮领大氅,妇女穿丝绸旗袍、烫发、穿高装
丝袜,高跟鞋。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衣着不断更新。50至60年代,人们多以卡几、哗达呢、
灯芯绒为衣料,上衣有对襟便装、中山装、制服、学生服等。70年代多穿涤卡、的
境良等化纤织品。80年代初男女穿西服逐渐增多,女装增加了各种颜色的丝绸套
衫和运动衫,城镇冬季多穿呢上衣或呢大衣,羽绒服和毛皮大衣。青年男女多穿
筒形裤,也有穿喇叭裤和牛仔裤的。
二、饮食
建国前,民众以小米、玉米面为主食,用玉米面制做的发糕、窝坞级、煎饼、
大饼子是人们常用的食品。白菜、萝卜、土豆、豆角、茄子、黄瓜、辣椒、大头
菜、韭菜、芹菜、角瓜等蔬菜为副食。逢年过节食用少量的大米、白面、猪肉、粉
条和豆腐。农村有用黍米做豆包、粘糕的习俗。乡绅富户常年食用大米、白面、猪
肉、鸡、鱼、蛋。每年秋后,人们要胸渍各种咸菜,用大缸渍酸菜、晒制茄干、豆
角丝。豆角片、西葫芦条、南瓜片、土豆片等干菜,以备常年用。
建国后,人们的食物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主食逐渐以面粉为主,玉米、小
米次之。80年代初,本县境内水田面积逐年增加,城乡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猪
肉、鸡、鱼、蛋类已成为常用食品。过去多数人家只会煮、炒、蒸、炸、炖,自
60年代以后,馏、浆、闷等烹该技法不断普及,几乎家家会做。近年来冬季里新
鲜蔬菜和冷冻蔬菜数量越来越多,城镇中贮秋菜,腌渍酸菜数量有所减少。
宴席菜肴,今昔差别较大。旧时,程序严格,由“盘”和“碗”两部分组成。
常见的有:“八、八”或“六、六”两种。“八、八”即八盘八碗;“六、六”即六
盘六碗、盘菜凉热各半,碗茶是制作考究的佳肴,全为热菜。富裕家庭设宴,有
带大件的,一般是鸡、鱼、扒肘子等。盘菜中有凉菜、肘子肉、冻子、焖子、面
肠、肠肚、炒肉等;碗菜中有烧肉、片肉、粉丝、丸子等;饭主要为米饭或馒头。
寺庙办佛事、设道场摆素席。解放后,宴席菜肴逐渐打破陈规,没盘碗之分,统
一为大盘菜肴取代。鸡、鱼是上等宴席不可少的佳肴。
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时而用粘大米制做打糕,是该民族的传统食品,秋后
腌渍辣的菜。有吃狗肉、唱狗肉汤的习俗。
  三、住宅
民国期间,铁骊境内城乡居民住宅绝大部分为草泥结构房屋,坐北朝南,双
坡人字式,檐头一般高达1.1丈上下,南北宽1.6丈左右。正面正中设门,左右
辟窗,墙壁厚度在1.6尺左右。乡绅地主正房多为5间、7间大草房,还建有东西
厢房和粮仓。少数绅富之家修建四合院,由正房、门房和左右配房组成,有的在
大门前或大门里设影壁,四周囤筑有上坚墙或砖墙,四角筑有堡坞,雇佣炮手护
卫。农村贫苦民众盖马架,似厢房,山墙设门辟窗。山区贫苦民众住地寄予,即
利用土坡、山麓构筑的茅屋,基本特点是地上地下各半,设门处需辟下延台阶,室
内光照不足、潮湿,冬季室内较暖。
解放后,城乡建房逐年增多,住房条件有所改善。70年代初期城内个人修建
的住房多为“一面青”草泥房,即房正面砌砖,山墙和后墙用土坯或草泥技合筑
成。80年代初期,城乡砖房日渐增多,特别是城镇居民多住砖瓦房或楼房。个人
修建的住宅一般是紧缩卧室、厨房,因多数家庭人口少,大铁锅改用高压锅、电
饭锅、液化气炉等。条件好的个人家庭住宅辟有书房、客厅、卧室、厨房、餐室
和卫生间。客厅比较宽敞,门窗规格大,光线充足。室内安装土暖气,既保温又
整洁。
四、行路
清末,县城西呼兰河渡口,设有大木筏,摆渡过往行人。木筏即以链条将原
水连在一起,上铺木板。水面上架有大铁绳,河西岸建有船房,设摆渡3人,1人
拉铁索,2人划桨。1935年11月,西大桥竣工通车,摆渡终止。民国期间,民众
外出以步行为主,冬季坐马爬犁。爬犁由梁、腿、脚八块木料造成长方形,前头
翘起,再用两根木杆做辕,由役夫或牛马驾驶。宦吏乡绅外出骑马、坐轿。伪满
时期,境内有花轱辆车和农用大铁车,车的构造简单,由木轴、木栅、铁箍水轮
组成,解放后逐渐被胶轮车代替。50至60年代,县城内毛驴车风行一时,70年
代后又逐渐被公共汽车、三轮车、“面包”车代替。
伪满时期,县城内始有自行车,6O年代以后不断增加,到80年代初城乡均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