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质构造
第四节 地质构造
嘉荫县地质构造,以往地质调查多从地质力学角度对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
作关系进行划分,详细地阐述各体系所包括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复杂关系,成生联系
等。对地质构造的控矿作用也进行了论述。1985年2月。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一
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地质科应本县经济委员会邀请编写了《黑龙江省嘉荫县地质矿产说明
书》,该文以多旋回活动论观点,对本县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讨论。根据地层的沉积建
造,变质作用,岩性、岩相,生物群以及各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等,划分
出:单元古代构造旋回;晚华力西构造旋回;燕山构造旋回;西马拉雅山构造旋回。
在距今80亿年前后的下元古代早期,本县东部处在南自牡丹江一带,北延至苏联
境内,包括依兰、佳木斯在内的大体呈南北方向展布的元左海槽中。著名的牡丹江深断
裂可能已产生巨大影响。开始,随着地壳运动,海槽不断下降,海底火山喷发出大量中
基性火山岩,并在较深海槽里沉积了泥钙质及泥质物质,厚达5000米以上,为黑龙
江群,其中共有超基性岩侵入。后来,地壳运动又表现为上升为主,歼降震荡,接受了
厚约2000米左右的陆源碎屑沉积,即麻山群的下部,本县因处于海措边缘,海水
较浅,没有中、上部沉积。
到距今17- 18亿年时,地壳运动加剧(我国称之为吕梁运功),海槽开始褶皱
回返,沉积岩层普遍遭受了低--中级区域变质作用。在构造变动活跃地段,地亮了部
硅铝质岩浆活动,局部形成了混合花岗岩。
此次造山运动之后,元古海槽全部回返为陆地,称佳木斯隆起。海槽则向这一隆起
的两侧发展。在此后的漫长地质年代里,( 17亿年至2· 3亿年),新海槽里可能沉
积了从震旦纪到古生代的不同阶段的沉积物,产生过若干次海底火山活动,并经历了起
码一二次造山运动,近南北向的牡丹江深断裂,一直影响县境内的各种地质作用,并决
定着地质体的分布。但是,这些作用的记录由于中至新生代大规模构造运动结果,使之
或被掩盖,或被改造,已面目皆非。只是在黑龙江沿岸局部地段和从鳇鱼虾子到北沟一
线出露的花岗岩类以及少许钻孔中基底花岗岩资料表明,本县西部曾经在3·7亿至3
亿年,2·7亿至2·3亿年时,有华力两期花岗岩侵入。
进入中生代后,本县一直处于陆地环境中。从晚朱罗世(1·5亿年前)起,本县
处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外带,属活动大陆边缘,地壳运动强烈,火山活动频繁,这就是
著名的燕山构造旋回。
晚朱罗世早期,本县东部、中部,北北东向构造活动,乌拉嘎河,结烈河一带发生
规模较大的酸性岩浆喷溢,宁远村组,是中生代第一个喷发旋回。与此同时或稍后,相
应有深成岩多期次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闪长告及白岗花岗岩。以后,火山活动逐激
减弱,为喷发间歇期(间隔约达1千万年)。在间歇期里,本县西部逊克县境沉积了中
酸性火山碎屑--正常碎屑沉积的红诱沟组。
晚朱罗世后期,在本县西南部福民河、乌云河一带开始了第二个火山喷发旋回,以
中基性岩大面积溢流为主,局部为中心喷发,形成美丰组火山岩。同时,在乌拉嘎等断
陷后劲地带,有小规模的超浅成的花岗斑岩侵入。此后,火山活动又趋平息,大陆上以
沉积作用为主,局部接受了火山灰,构成永清组。
到了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本县西南部火山活动再次强烈,以爆发为主,这是中
生代第三个喷发旋回,主要产物为福民河组。与此同时或稍后;地壳强烈断陷,在结烈
河、乌拉嘎等地大幅度下沉为构造盆地,并不断加深接受了从粗碎屑到细碎屑连续,较
厚的(大于1600米)的沉积,即沟淇河组类磨拉石堆积。
但是,到白垩纪后期,火山隆隆爆发,火山灰遮天蔽日的景象平静下来。气候逐渐
转暖,生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这时,以苏联结雅--布利亚一带人中心形成了广阔
的水域,本县沿黑龙江右岸为该聚水盆地的南东缘。在长达800万年的岁月里,陆续
沉积了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富饶组等以湖泊相为主的陆源碎屑物,并呈
现出水域由西向东,自南至北,由浅而深的古地理特征。温暖、潮湿的气候,使蕨菜、
裸子、被子植物繁茂生长,动物大量繁衍,除介形虫、叶肢介、辩腮类等低级动物外,
脊椎动物属种不断增多,鱼、鳖、鳄鱼、恐龙等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乡泽国之中。现在
的永安村一带,当时还可能是河流经过之河道,而渔亮子一带则可能是滨湖口三角州。
气候时而暖湿,时而干旱,乃至干旱,晚期又起温暖的交替变化着,为褐煤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白垩纪末期,由于环太平洋构造的影响,也许还有牡丹江深断裂的再次活动,在乌
拉嘎断陷盆地与佳木斯隆起的交结地带,沿断裂局部地段火山岩喷溢了酸性岩浆,构成
松木河组。由于此时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生代称霸一时的恐龙突然全
都灭绝,渔亮子一带成为它们的一个坟墓。
第三纪开始,在古新世的断陷盆地中沉积了乌云组煤系地层。中一上新世时黑龙
江、乌拉嘎河等河流已基本成型,在宽阔的河谷中广泛沉积了砂、砾等冲~洪积物。当
时,气候长期处于干燥、寒冷之中,动、植物极少。
第三纪未期(约200万年前),给烈河、乌拉嘎河一带断陷盆地中火山又开始活
动,形成大罗密玄武岩。
进入第四纪以来,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新构造运动,地壳随之上升(幅度最高达3
0-40米)而形成沿江阶地。冲积、洪积等作用不断形成着超河漫滩等地形。这种作
用至今仍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