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谷
第三节 河谷
一、黑龙江河谷地貌
黑龙江河谷为构造段裂而成。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黑龙江流经松软岩石区,
局部河流转弯地带及与支流交汇处,一般为开阔河谷,沿河床两岸发育有阶地,高、低
河漫滩。自葛贡河口至嘉荫河口段,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多属此类地貌。其流经坚硬
岩石区形成陡谷,河床两岸多为陡崖。如嘉荫河口至马连站南河段,大同村北至保兴山
之间河段,即属此类地貌。
(一)、阶地:黑龙江河谷阶地并不发育,仅限于结烈河口一带较连续分布。阶地
高出黑龙江平水位10—40米,阶而平整,宽度多1至5公里,向河床方向缓倾,沿
河谷方向展布。阶地前缘往往为高几米至十几米的陡坎,部分地段临江被侵蚀成河谷
陡崖,为新构造运动抬升,黑龙江下切侵蚀而成。上部为第四纪冲积的二元结构堆积
物,下部为前第四纪基岩,故称之为基座阶地。
(二)、高河漫滩:该地貌类型于黑龙江沿岸发有较为普遍,如朝阳镇、增产屯、
结烈河口、富饶、罗锅岛等地及黑龙江中的部分江中岛屿。滩地平整开阔,一般宽度均
为2—4公里,平行黑龙江河床分布。延伸长、面积较大者如冲积平原。在滩地低洼处
往往形成语译湿地或残岛,有牛轭湖、水泡等。大面积高河漫滩多被开垦成良田。常
胜乡、乌云镇、向阳乡、嘉荫农场、良种场、朝阳镇、红光乡、保兴乡部分村屯共在黑
龙江高河没滩开垦耕地253858亩,尚有荒地357964亩。
(三)、低河漫滩:沿黑龙江近河床或河套地带呈断续小面积分布,一般较窄,宽
度多在2公里以内,个别处可达3-4公里。高出江面水位0—3米,一般洪水即被淹
没或部分淹没。由冲积物一元结构,或局部为二元结构的现代堆积物构成。
二、结烈河、乌云河、乌拉嘎河、嘉荫河及其次级河流河谷地貌
结烈河、乌云河、乌拉嘎河、嘉荫河河谷地貌形态基本一致,均为开阔平坦的宽
谷,只嘉荫河、乌拉嘎河上游流经坚硬岩石分布区形成窄谷,一般谷底宽多在2一4公
里。河谷中地貌单元简单,以高河漫滩为主,局部河段部分河谷中分布有山前台地(或
称阶地)。河床多蛇曲,往往在河谷的后缘部位数条支谷汇集形成开阔的山间小盆地.
沿主河谷两侧,支谷颇为发育。
(一)、高河漫滩:结烈河等4个河谷中高河漫滩地貌单元分布最为广泛,几乎
占满河谷谷底,一般在2-3公里之间,局部可达4一5公里。高出河平水位2—5米,滩
面坦平,撒向河床方向缓倾,此类高河没滩普遍发育有离状多年冻土,致使降水季节大
面积沼泽化或成为沼泽湿地。由于河流改道及热喀斯特作用,在滩地上形成较多的牛轭
湖、水泡等.于高河没滩后缘支沟沟口处多分布有洪积维,洪积扇及小规模的沉积扇。
(二)、阶地:在上述几条河谷中,于松软岩石分布地段及部分硬脆岩地段,往
往在河谷两侧山前地带形成沿河谷方向展布,向河床方向倾伏的台状地形,称为山前台
地。它是由于河谷发育初期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后经构造始升而形成。台地前线
与高河漫滩接壤处,或为高几米的陡坎,局部可见台地下部基岩出露。山前台地上部为
冲、洪积物构成,表层土壤含有机质,适于开垦农田。保兴乡境内的仁和大岗、嘉荫农
场境内的双河大岗、沪嘉乡境内的福民大岗等即属阶地,现已大部垦为耕地。
此外,上述河谷中尚有沿河床两侧零星分布的俄河漫滩,地势低洼,规模窄小,洪
水季节即淹于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