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土壤变化

第三节 土壤变化


自60年代中叶,由于大片荒原被垦为耕地,耕作制度由传统的扣耕垄种,发展到
使用机械作业形成的垄种与平种相结合。犁底层加深,使土壤熟化程度不断提高,团粒
结构增加,沼泽化逐渐减弱。又由于防洪、防涝、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措施的实施,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流失。
但是,因雨水冲刷和洪水冲刷而造成土壤流失还是很严重的,据1985年粗略统
计,全县约有山坡地91824亩,按平均每亩年流失量1·5吨计算,则年土壤流失
量约13·77万吨。着流失的土壤中按每亩平均含有机质5%,全氮0·25%,全
磷0·18%,全钾2%计算,则年流失有机质4591吨,全氮229吨,全磷
165吨,全钾1836吨。
其次,本县农民多年来习惯于靠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而不注重地为养护。50
年代只靠土壤自然增长肥力。60年代施用农家肥微有增加,但各社队最多不超过耕地
面积30%。70年代始少量施用化肥,80年代普遍施用化肥。由于长期施用有机肥
料少,改良土壤措施不多,致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据1984年化验,荒
地中层有机质含量为9·25%,开垦17年后下降到6·25%,平均每年减少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