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聚落分布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
第一节 聚落分布
民国5年以前,乌云设治局人口主要聚居于沿江6镇。民国6年至15年,随着人
口增加,相继建立了孙官屯、上道干、下道干、同河镇、柳河镇、常家屯、单灯罩(乌
云站)、雪水温、王家店等屯镇,人口居住占地面积逐渐扩大。民国16年佛山设治
时,全境有12个屯镇:范家亮子、张家禽铺、朝阳镇、三合屯、波拉吉、砖窑屯、宝
兴镇、宝南镇(佛山镇)、王家窝铺、观音山、马连站、吉春站,共居住100余户、
502人,境内聚落小而分散,多者25户(朝阳镇),少者一两户。整个民国期间,
乌、佛两县屯镇悉临江而建,人口都分布在沿江一带。
日伪统治初期(1933一1938年),虽屯镇不断增加,但人口仍临江而居.
据《佛山县事情》记载,伪满康德2年(1935年),全县1207人,分布在
16个自然屯(详见下表)。
伪满康德6年(1939年)乌拉嘎金矿开发,其后人口不断增加,先后在北沟、
南沟等地出现几十个采金点(详见《工业志·采金业》)。
到伪满康德7年,全县588户、6224人,分居在佛山县城(朝阳镇)、东屯
、王明贵屯、高升屯、马学成屯、范家亮子屯、胡梦臣屯、郭家屯、布拉沙金(原名波
拉吉)、砖窑屯、夹信子、双河镇、杨青山屯、宝兴镇。拉宾站、仲子玉拌子场、赵家
屯、刘聋子屯、稻田屯、宝南镇、下菜园子、马连站、吉春站、乌拉嘎金矿等24屯
镇。伪满康德9年,由热河省兴隆县迁入39户。在县城南建材。伪满康德10年。从
桦川迁开拓民在距宝南镇30华里的西部和西北部建村,桦南县迁民4个班建在稻田村
南,3个班建在革布钦河边、三棵松大岗。
据《乌云县事情》记载.伪满康德2年全县有人口770户。3103人。居住在
县城(乌云镇)、旧县城(温河镇)、雪水温、双河镇、稻田屯、小河沿、常家屯、不
拉罕村(江心岛)、同河镇、下道干、上道干、孙官屯、库尔滨等13个屯镇。
伪满康德6年,乌、佛两县改以乌云河为界。双河镇、稻田村划属佛山县。乌云县
有12个自然屯:乌云站、旧城基、双灯罩、雪水温、同河镇、不拉罕、常家屯、上道
干、下道干、孙官屯、库尔滨、小河沿。翌年由兴隆县迁入的40户,在小河西南沟里
建新安屯。伪满康德10年从宁安、穆桂等县迁入的300户在福民大岗建福民、永
安、惠民和隆安屯。后来永安、惠民等电居民因水质不好,到江边建屯,王家店、黄鱼
卧子等屯便在1945年前后出现.
建国初期,全县人口分布较解放前变化不大,只是乌拉嘎金矿常住人口有显著增
加.嘉东公路通车后,嘉荫农场陆续兴建生产连队近20个,人口大面积的向腹地扩
散。70年代中叶,嘉马、稻富、小常公路相继通车,又出现了一批新建电落.随着政
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乌拉嘎金矿、双兴镇逐步建成新兴的城镇,各乡、该
所在地也形成了较大的聚落地区。到1982年,全县共有城镇人口11193人,
乡村人口53967人。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阳镇2478户、11026
人,乌拉嘎1982户、9064 人(含非城镇人口1000余人)I双兴镇539
户、2405人.
1985年调查,全县总人口65344人,城镇人口28441人,占总人口
的43·53%;乡村人口36903入,占总人口的56·47%.县属3镇6乡
84个村民委员会116个自然屯;20个独立存在的企事业单位、有5个自然屯,
19个居民点;嘉荫农场1镇28个村屯;乌拉嘎金矿局1镇8个居民区;乌伊岭、汤
旺河、新青、鹤北四个林业局设在县境内20个农、林、牧场,县境内共有5镇194
个自然屯或聚落。
(见附图)
@img 6W8006D.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