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氏族第一节 民族构成与分布 一、民族构成
嘉荫县很早以前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清末以来,汉族人口最多,其次是满
族、鄂伦春族、朝鲜族、无国籍的俄罗斯族,以及为数很少的达斡尔、回族等。建国后
陆续迁入的有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壮族、锡铂族。
嘉荫地面是女真人的故乡,但是他们并没有定居下来,现在散居在全县各屯镇的满
族绝大多数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迁入的。17世纪中叶,鄂伦春人自精奇里江南下小
兴安岭,汤旺河至嘉荫河流域是鄂伦春族游猎之地。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清同
治三年(1864)毕拉尔路鄂伦春共有551户。汉族人口的迁入始于康熙,渐增于
道光、咸丰,大增于民国以后。朝鲜族的迁入始于民国初年。
清末至1928年,沿江屯镇多俄华杂处。1928年中苏断绝外交关系以后,多
数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苏联居民被驱逐回国,巳嫁中国男人为妻的俄罗斯妇女多为无国籍
人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方陆续加入中国籍。
乌云没治初期,温河镇附近的培达屯住着40余户朝鲜族人,民国18年以后陆续
迁往双河大岗种植水稻,创建稻田屯。
乌、佛两县沦陷初年(1983—1936)。日伪统治者进行民族调查并不按民
族分项,而是分满洲国人、内地人(即日本人)、朝鲜人、自系露人(即俄罗斯人)、
栖林人。如伪满康德元年乌云县户口调查。
有时又按满人、内地人(日本人)、半岛人(朝鲜人)、外国人(俄侨与嫁于汉人
为妻的俄罗斯妇女)进行调查,公然侮辱中华民族。如伪满康德3年乌、佛两县的户口
调查。(见下表)
伪满康德5年以后,多按民族进行统计。日伪统治时期,两县日本人增加较快,伪
满康德元年乌云县有日本人工5人,到伪满康德5年增加至251人,佛山县从10人
增加至33人。他们多居住在县城和军事哨所。朝鲜人大都聚居在稻田村种植水稻。
建国后。随着人口增加,民族不断增多。1950年,全县有汉、满、朝鲜、鄂伦
春、回、俄罗斯(已加入中国籍)等6个民族;1964年第二次全县人口普查有汉、
满、朝鲜、鄂伦春、回、达斡尔、蒙、鄂温克、赫哲等9个民族;第三次全县人口普查
有汉、满、朝鲜、鄂伦春、回、达斡尔、蒙古、鄂温克族、藏族、锡铂族等11个民
族。人口增长速度汉族最快,其次是满族,再次是朝鲜族、回族与鄂伦春族。(详见
《民族构成调查表》)。
二、民族分布
1953年9月,鄂伦春族在乌拉嘎金矿团结沟定居,30余年,一直聚居在乌拉
嘎镇满族多数生活在嘉荫农场,朝阳镇、向阳乡 、保兴乡、乌拉嘎镇朝鲜族我居住
在嘉荫农场,乌拉嘎金矿、乌云镇;至于其它少数民族居住则比较分散。(详见《第二
次人口普查各民族分布情况》、《第三次人口普查各民族我口分布情况表》)。
(见附图)
@img 6W800BB.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