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第四篇 农业
第一章 综述
民国5年(1916年)乌云设治时,首任设治员孙佛三查阅汤原县清丈局图纸核
算,境内有荒原30·05万垧,已垦熟地200余垧,人口790人(男675人,
女115人),人均占有耕地0·25垧。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小麦、大豆等
粮食作物,以口腹自役。农民家庭的经济来源多靠狩猎、淘金、打烧柴、采木耳等副业
生产,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从商人手中换取生活日用品。农业经济尚处于原始的自
然经济状态。
设治后,虽然历任设治员、县长都深知“兴边御侮”必走“招徕垦殖”之路,也不
乏条陈献策,筹措谋画者,但终因边防脆弱,水灾连年,交通闭塞,人口不繁,到民国
20年(1931年,两县人口之和3013人)两县才有耕地1194垧。因为实
行休耕轮作制,年耕地面积仅500余垧,粮食一直不能自给,每年都要从哈尔滨市、
富锦、佳木斯等地购进面粉、小米,仅民国18、19两年乌云县就调入面粉55万公
斤。由于两县土地从未升科①,也未上缴过租赋、百三经营税和契税。所征者,仅每垧
地警学捐4角。
据民国20年(1981年)黑龙江省政府对所属各县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佃
户调查,乌、佛两县农业人口全是自耕农,只有少数经营土地百亩以上的在农忙时雇短
工。由于很少有封建土地依附关系,专业化生产发展较快。据民国20年《乌云县农业
各种正副业情况表》统计,从事多种经营的16家(养蜂8家、捕鱼4家、蔬圃4
家),从业140余人(其中狩猎105人)、营业额近10万元(现大洋);手工业
作坊30余家,从业50余人,营业额达17万多元。又由于工贵地贱,粮食无法出
售,农民不以土地为本,副业收入高于种植业,耕种土地50亩以上者收入往往不如其
下者。(参见本志第二章《生产关系》)。因而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1933年春日伪政权在两县建立后,日本军国主义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一直注
重粮食生产。为开垦荒原,仅1943年就往两县迁入开拓民1300户,6492
人。据伪满康德10年(1943年)统计,两县计有农户2909户,农业人口
10251人,总耕地面积60840亩,粮食总产327万公斤,平均亩产不足
60公斤。
但是,由于日伪统治者实施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农民丧失了最低生存条
-----------------------------------
①民国税制,荒地开垦三年后变成熟地,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祖赋,称为土地升科。若因其他因素,或显复
弃,或遭水灾而免交、缓交租赋。即未升科。
-----------------------------------
件,仅1943年冬至1944年春开拓新村“克山病”蔓延就夺去1000多人的
生命。到1945年秋敌伪政权垮台时,两县农户不足1000户,农业人口不足
4000人,耕地面积下降到3万多亩。粮食总产仅50多万公斤。伐木、狩猎、淘
金、采集山产品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947年佛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实施土地改革,随之掀起了大生产运
动。农民从传统的重副轻农走上了以农为主的轨道,到1949年,佛山县(1947
乌云县撤销,全境划入逊克县)有耕地40500亩,粮豆薯总产234万公斤,平
均亩产62公斤。
1949年至1955年,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农村生产资料基本是私有制。此期
全县农业生产尚处于恢复、起步阶段,每年只能向国家出售商品粮几十万公斤。狩猎业
处于黄金时代,1953年出售皮张25524张,居全省首位。农业总产值增长十
分缓慢。1949年53·5万元,1955年66万元,6年仅增长12·5万元。
从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81年县政府对部分贫困生产队试行
“口粮田”,是全县农业生产发生深刻变化的25年,一方面表现为农、林、牧、副、
渔、工各业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左”的思想造成的弊端也充分显露出来。
(一)25年共安置移民379户,2407人(其中支边青年600人);
接收城镇知识青年4364人;开荒建点41个生产队,自动流入农业人口1230
户,5000余人,计新建村屯74个;再加上地方国营农、牧场,使农业人口由
1955年的4200人增加到53934人(含嘉荫农场)。农业人口中性比例趋
于平衡,青壮年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农村人口的1/5。
(二)自1959年起,由于国家调拨、贷款,以及生产队用生产积金购置农业
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到1981年全县农村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375台,机引农具
1793台(件),联合收割机135台,农用汽车29台,手扶拖拉机106台,田
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非田间作业,如粮米加工、饲料粉碎、运输等大都实
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三)1964年11月嘉东公路通车,当年嘉荫农场开荒建点。1965年全县粮食
由差进转为差出。1966年3月,素称“鱼米之乡”的富饶公社划属嘉荫。70年
代中叶,随着嘉马、稻富、小常等公路的相继通车,社队工副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同
时,村屯逐渐由沿江向腹地扩散,使深、浅山区的农业资源逐步开发利用起来,增强了
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
(四)自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国家对县的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加,25年
累计投资216万元,其中防洪排涝127万元,修筑堤坝48·5公里,永久性闸门
两座,排涝工程105处;办良种基地、国营农场投资45万元;发展水产业投资20
万元;改良畜、禽品种,防疫等投资24万元。
出现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饮、服等各种专业户。
(详见本志第二章《农业生产责任制》)按1985年现价统计,全县农村社会总
产值达2547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2106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
197万元,农村建筑业总产值154万元,运输业总产值17万元,商业、饮食业产
值73万元,农业商品产值870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商品产值511万元,林业
商品产值156万元,牧业商品产值166万元,副业商品产值23万元,渔业商品产
值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