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四节 栽培技术
解放前全县长期不以农业为主业,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垦荒后,有的当年不
耙,就在垡块上掩种大豆,让土壤自然风化。第二年耙地,又多用钉齿耙拉几遍就播
种,土地熟化很慢。
春播整地多不细,有的茬子不刨不接就播种。大麦、玉米、大豆多用大垄扣种,小
麦用对犁种小垄,谷子多耖种,只能保七八成苗。
中耕多先锄草后趟地,一般铲两遍趟两遍,有的铲一遍趟两犁,经常出现草荒地。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改革,推广增产经验,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
平。1953年在全县推广肇源丰产经验,提倡谷子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
小麦宽播双苗眼,或三苗眼。1956年推广小麦用马拉播种机平播,大豆改点播为拉
拉稀,玉米推广等距单棵增产经验。全县试种高产田和新纪录田3615亩。
1958年后,要求玉米全部刨掩种、抓把粪,并提倡混种大小豆式饭豆,谷子宽
播稀点,水稻试行旱直播或条播。
196O年中耕要求做到扣四耖五。玉米推广一掩双株,头遍不开苗,二遍定苗、
补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更锄后,提倡玉米放秋垄、打水叉子、去寥;大豆掐
尖,拨大草.
1963年强调整地要全部搂净或烧净秸棵,刨净茬子,用耢了耢一遍至两遍。春
播玉米强调要做到随破茬、随踩格子、随点籽、随滤肥、随培土、随压碎
1965年春耕生产,做到细致整地,调好茬口,拌好农药,适时早播,及时查
田补种,保证全苗。夏锄季节,及时间苗、追肥,做到多铲多趟,铲趟结合。
197O年,进行玉米种子低温处理,种子摧芽坐水种。在播种方法上推广间、混、
套、复、串的经验。间种有粮粮间种、粮豆间种。比例有6:6,12:6,12:
12等;混种主要是玉米地种大豆或云豆、 小豆;串种主要是大豆串带玉米。1974
年以后,推广过大豆子播后起垄,小麦交叉播和30公分或45公分双条播。
1977年提出科学种,科学管,在“四个十成”上狠下功夫。即要做到种十成、
保十成、管十成、收十成。推广了大豆垄上双条播,大豆垄沟深松等增产经验。
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广拿捕净防除大豆杂草;地膜复盖栽培等
技术。
小麦是全县历年的主产作物。耕作方法,一般是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秋翻秋耙地,
达到地平上碎、无墒沟,耕翻深度18至22厘米,土壤上松下实;选用良种,用3‰
拌种霜或多菌灵拌种。适时早播(4月10日至15日),俗称“种在冰上,收在火
上” ;用7·5厘米播幅的播种机播种,有部分农户采用30或45厘米双条播种,不
重播、不漏播,合理密植。亩保苗株数在40万左右;亩施化肥,“二铵”7公斤或氮
磷混施,比例为1:1·5。
大豆也为全县主裁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其栽培方法,1955年以前多采用
随犁振种,不施肥。1956年开始改为“拉拉稀”种法。1970年开始用大、中型
拖拉机扣种。有的生产队改垄上播种为平播后起垄,垄距66厘米左右,亩保苗2·5
万株。1983年以后,多数农户改用手扶拖拉机或大牲畜牵引,随犁施肥、点籽、复
垄、压碎子。
(见附图)
@img 6W8006R.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