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五节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除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条草危害外,主要是防治病虫害。县内危害农作
物的主要病害有小麦疽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赤霉病、根腐病;大豆线虫病、菌核
病、灰斑病;玉米黑粉病,谷子白发规黄瓜霜霉病;以及7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毒
麦。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虫、粘虫、大豆草地螟、食心虫、根潜蝇,以及金龟子、济
错、地老虎、菜青虫、地组等。
防治的办法,解放前基本上是听天由命,~旦发生虫害,除少量的人工捕杀外,几
乎没有别的办法。有的群众则烧香拜佛,乞求冲灵保佑,“虫王爷”开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逐步组织排众破除迷信;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50
年代初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共举”的方针,用引进的农林三号、甘肃96等优良
种子的办法,控制住了小麦疸病的发生。少数地方出现粘虫、蚜虫、草地螟,主要采用
人工捕杀、烟雾熏杀和灯光诱杀等方法防治。1956年后,开始推广安为散拌种、恒
温浸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后因赛力散残毒较大,逐步改用面力生、拌种
霜、多菌灵等新农药防治,使小麦两种黑穗病明显减轻。
1959年贯彻国家提出的“全面防治、土洋结合,积极消灭”的方针,各公社、
生产队普遍设植保情报员,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开始使用“六六六”、“滴滴涕”、
“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农药防治虫害。1965年双河岛附近发生天幕
毛虫害,一夜之间把岛上和江岸边树叶全部吃光,为了防止其蔓延,紧急动员群众,采
取挖沟堵截、喷洒“六六六”粉等办法,两三天内全部消失。
70年代开始推广在小麦花期喷洒多菌灵(800—100 0溶液),防治小麦赤
霉病,根腐病、杆锈病;用多菌灵喷洒大豆,防治大豆发斑病、霜霉病;用40%的拌
种霜拌种防治玉米黑粉病和谷子自发病,均有显著效果。
1982年6月28日在常胜公社勤俭生产队一块450亩大豆地发现草地蝗虫
害,尽天时间蔓延到全县6个公社,受灾面积126190亩,绝产面积11055
亩。县社干部现场指挥,采取火供灭虫、翻隔离带、挖沟、除掉地格子和田间杂草、人
工捕杀、用“敌百虫”、“敌敌畏”药剂消灭、喷封闭药带等办法进行防治。到7月
10日基本控制。
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村开始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如用锌硫磷闷种。防
治大豆根潜蝇、蛴螬、金龟子、地老虎;用“敌杀死”喷洒,防治白菜地蛆、马铃薯瓢
虫;用瑞毒霉500溶液喷洒,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白菜软腐病、黄瓜霜霉病,使这些
病虫害得到控制或减轻。
截止1985年,对小麦中的毒麦病还没有可靠的防治办法,只是通过换茬和精
选种子,使病害有所减轻。
有的农户在地面喷施拿捕净加柴油灭草,在禾本科杂草3至5叶期,每公顷用药
0·5升加柴油1·5升喷洒,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