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肥料

第六节 肥料


建国前,全县农村很少施用粪肥,不重视粪肥建设。各家积存的人、畜粪便,有的
施用在房前屋后园田里,有的则运到村外扔掉。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广大农民逐渐开始施肥,注意粪肥建设。初期,多
把性畜粪便堆积起来,发好捣细,施用在菜田和玉米地里。1954年开始。随着农村
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各社队陆续建立起积肥队伍,注意常年积肥。1956年.各社
队建立“五有三勤”(“五有”即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
有灰仓。“三勤”是勤起、勤垫、勤打扫)制度,此后农村施肥面积逐步有所增加。有
的粪肥不足,还用炒熟的苏子、蒸煮过的大豆做口肥。一般施肥面积能占播种面积的
10——20%。
1957年开始施用化学肥料。初期施用硫铵硝铵和过磷酸钙。经县农业技术推广
站试验,0·5公斤硝镇增产小麦2公斤,玉米、谷子2—3公斤,大豆1·5公斤;
0·5公斤过磷酸钙增产小麦、大豆1-1·5公斤,玉米、谷子1·5-2公斤。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除强调生产队集体积肥外,又规定社员向集体投肥,
年初按社员家庭人口和畜禽数自报公议,逐户落实投肥任务,秋后按实际投肥的数量和
质量,付给报酬。
1964年开始进行高温造肥和建设适合积肥要求的猪圈、厕所,猪圈内有积肥
坑,厕所内放接粪、尿的瓷缸瓦铁锅。县委在新发大队先试点,总结建设新式猪圈、厕
所和高温造肥的经验,然后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推广。
1970年推广“920”浸种、“5406”做种肥。并开始试验推广用乌云煤
面子制腐植酸肥料。1976年办起腐植酸肥料工厂,并发动各社队制腐植酸颗粒肥。
1977年全县生产颗粒肥840吨,同时推广了富饶公社试验的每亩施50公斤乌云
煤面加拌5公斤销铵增产经验。
1972年以后,国家调绪化肥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并从1978年开始有进
口化肥。但当时多数生产队怕支出大、多用工,不积极施用。有的干部和社员还认为
“施化肥的土地越种越板结”,“施化肥的白菜不好吃、水分大、不易保存”,不施或
少施化肥。因而,全县化肥销售量一直在400吨上下徘徊,有时上级调给的化肥卖不
出去,又转销给国营农场。直到1981年部分生产队施用进口化肥二铵,获得小麦大
面积高产,才引起重视。1983年农村实行承包到户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施用化
肥,增产粮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农户由原来仅在小麦、蔬菜田施化肥,发展到玉
米、谷子、大豆,以及各种经济作物。亩施化肥量逐年增加。有的农户过去种玉米,
抓一把化肥点8埯,现在只能点4埯。1985年全县化肥销售量达1036吨,比
1981年的328吨增长两倍多,施化肥的面积达16872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49·6%。
施用化肥增产被农民认识后,其最佳投放量与氮磷混施比例急需解决。经农艺师陈
静兰实验得到的参数是:小麦施用化肥氮磷比例为1:1·5,亩施7公斤;大豆施用
化肥氮磷比例为1:2·8,亩施6公斤。单施二铵亩施7公斤,增产显著。种小麦施
化肥每亩增产36·7公斤。种大豆亩增产43·4公斤。
至于农家肥,多数农户施用在园田地或口粮田里。施用农家肥面积约8·6万亩。
(见附图)
(见附图)



@img6W800BD.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