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种籽

第七节 种籽


建国前,全县农作物品种混杂,产量低,质量差,抗灾能力不强。如小麦几乎年年
遭受程度不同的黄疽病危害,重灾年份绝产。
建国后,从50年代起重视种籽建设,使农作物的品种逐步改良,到70年代以后
基本实现良种化。
一、品种改良
1954年开始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小麦有农林3号和甘肃96;水稻石狩白毛
和北海稻;大豆紫花5号和大粒黄;谷子薄地株2号;玉米大马芽子和白头霜。
1957年对全县种子进行鉴评。通过田间观察、实测,评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优
良品种有黑芒小麦,大粒黄大豆,老来变谷子,嘉杂1号、2号玉米。同时对推广外地
的优良品种,通过鉴评,确定继续推广的有12个品种。效果不好,品种混杂,限期淘
汰的22个品种。
1958年以后,农业部门每年都在黑河、克山等农科所引进各种农作物的优良品
种,分配给县良种场、农付各社队种子队(组)及大队科研组进行试验、鉴评、繁殖,
然后推广。表现早熟、高产、品质好、适应性强、农民反映好的品种是:小麦,60年
代有克强、克钢,70年代有克旱2号、克旱6号、克旱7号、克69-701,80
年代有克辛2号、克丰3号、克旱9号,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大豆,从1964年开
始引进黑河1号、黑河3号,始终是全县的主推品种。1983年引进黑河4号;谷
子,60年代主推水里站和刀把齐,1974年引进嫩68选-7,至今仍为主推品
种;玉米,开始主要推广白头露和长八趟子,1970年开始南繁,主要推广双交和单
交品种,有达双21。边双39、北育1号、北育5号,进入80年代引进克单3号、
克单5号。
1983至1985年,县种子公司引进西瓜优良品种早花、蜜宝、龙蜜100号
龙蜜104号、美国蜜保,都适合当地种植。并且高产、红瓢、甜蜜可口,深受群众欢
迎。
1970年以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水稻等主要作物的良种面积,一般都
占播种面积的50一 0%以上。
二、种子管理
1957年春建立县良种站,定编一人。贯彻“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重点
抓农村各社队种子队(组)、种子田建设,坚持自选、自育、自繁、自用,辅以必要
的国家调剂,以解决所需良种。当年全县建种子田6780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
16·6%。到1966年,有种子队2个,种子田5814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
5·3%。虽然面积减少,但质量提高。有10个队实现了“十有”,即有种子专业组,
有固定联片的种子地块,有适合当地配套的良种,有先进的栽培技术,有合理的劳动报
酬,地有标桩,有防杂防病的保护措施,有专用场院,有专用种子仓库,有档案记录。
1958年建立种子库,实行站、库仑一,人员编制增加到7人,开始经营良种。
每年春耕前,在良种队落实预约繁殖良种任务,常年进行技术指导,收获前深入田间检
查鉴定,征购前收购良种,然后经过加工、处理、贮藏,翌年春耕前供应各社队使用。
1967年至1969年,全县放松了种子工作,1970年才逐渐恢复。除继续
引进一些优良品种,还开展了玉米种子的南繁,抓了混杂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
1974年公社建种子站,大队办种子队或大小队联办种子站队。到1976年,
全县有5个公社办起了种子站,1个大队办起了种子队。同时建立了种子检验制片,对
种子队生产的良种,由公社种子站进行检查,然后县站抽查复检,合格的种子填写合格
证,方准推广使用。
1978年贯彻中央提出的“口比一供”①的种籽工作方针,县良种站改为种子公
司。加强了种子基本建设。确定永安、大同村、南地管子为集体所有制良种场;黄鱼卧
子、腰屯等12个生产队为予约良种繁殖点,每年春季签定会同,实行予约繁殖、予约
收购、予约供应,并将繁殖的作物品种、措施,落实到场、队和地块。到1979年,
------------------------------------
①”四化一供”:种籽生产专北化;邮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
------------------------------------
全县有预约繁殖田小麦15040亩,占其播种面积的12·1%;大豆7965
亩,占其播种面积的8·2%;玉米6895亩;占其播种面积的32·5%; 还有
杂粮450亩,水稻75亩,谷子40亩。合计预约繁殖田面积为38285亩,占粮
豆播种面积的12·8%。1982年充实和加强马云种籽库,定为以供应西片种籽为
主的中心库。本年全县有集体良种场4个,予约繁殖队10个,良种繁殖田达42024
宙。县种籽公司有晾晒场、烘干室、烘干仓、种籽库、资料库、暖库、精选机、输送
机、化验等成套设备。1983年以后,农村经营体制改变,农民自留保管种籽的能力
增强。种子公司自交作物良种的经营量减少,杂交种销售量大幅度增加。
在农村个体经营土地之后,部分农民忽视及时淘汰病种,购买良种。1985年种
籽库良种收购由1981年的1054500公斤降到845000公斤,供应量由
95万公斤降到58·7万公斤。
(见附图0
三、县良种场
1958年,县劳改农场建立良种专业队。因临江,地势低洼,连续两年遭受洪水
灾害,良种田全部被淹。1960年迁到朝阳公社太平生产队,从尚志二队拨出150
亩土地,同县农业试验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配备干部3人,工人12名,马4匹。
当年上交良种2000公斤。
1961年调整国民经济,因资金困难,县良种场停办,土地退给生产队,牲畜、
农具交给双河农场,工人调出,派两名技术干部到农场抓良种繁殖工作。当年农场上交
良种3500公斤。1962年在双河农场分设良种场,由农场拨出土地360亩,调
入10名工人,并充实了技术力量,实行单独核算。当年产粮豆2·1万公斤,上交良
种1万公斤。1964年春,县良种场又迁至高升村西的原商业畜牧场,当年虽遭受早
霜灾害,仍产粮豆7·05万公斤,其中良种5·5万公斤,上交3·5万公斤。
1965年为便于国营嘉荫农场连片经营,县场协商,县良种场移交给农场,农场
将设在仁会大岗的一个生产队移交给县。翌年县决定将前进农场迁往仁合大岗,把原前
进农场场址改建成县良种繁殖场。1972年春县良种场曾扩建为农作物和畜牧良种繁
殖场,下设在作物良种队和畜牧良种队。1973年5月又将畜牧良种队迁出,恢复良
种繁殖场。随着全县农业的发展,县良种场逐渐扩大。到1985年,全场播种面积
7200亩,年产粮豆42·2万公斤,上交良种5·5万公斤。总人口520人,劳
动力189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台,小型拖拉机10台,各种机引农具48台
(件),联合收割机3台,黄牛79头,马1匹,猪20头。
(见附图)
(见附图)







@img6W800BH.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