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禽饲养

第六章 畜牧

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一、大牲畜
解放前,乌、佛两县劳动人民长期以大牲畜作为农副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主要动
力,比较重视饲养。除地主、富农饲养较多耕畜外,一般农户也都饲养一两头耕畜。
有的机关、军队也养马,鄂伦春民族户户养马。据日伪统计资料记载,伪满康德2年
(1935年),乌云县有农户596户,共养马657匹,平均每户养马1·1匹;养
牛220头,平均每户养牛0·4头。佛山县有农户320户,共养马190匹,平均
每户养马0·6匹;养牛108头,平均每户养牛0·3头。其它耕畜都很少。驴仅有
1头。
建国以后,全县大牲畜发展较快。1949年原佛山县有马370匹,牛890
头,驴4头。到1966年,马发展到795匹,增长1·14倍;牛876头,
基本保持原有效;驴减少到2头。同年3月富饶公社划归嘉荫县,全县共有大牲畜
2636匹(头),其中马1355匹,牛1280头(奶牛44头),驴1头。据
1985年底统计,全县大牲畜5948匹(头),比1966年增长125·6%,
平均每年增长6·61%。其中,马2265匹,增长67·8%。牛5672头,增长
188%;驴11头。
建国37年来,全县大牲畜发展和饲养情况,大体可分四个阶段:
(一)1949-1954年,大牲畜归私人所有,各户分散饲养,黄牛发展较
快,养牛户占多数,马发展较慢。由于牛易喂养,并肩个人所有,饲养、使没较为精
心,膘成多数较好,伤、病、死亡也很少。
(二)1955年至1978年,由于牲畜仍然是农村的农、副业和交通运输的主
要动力,各社队一般都比较重视大牲畜繁殖饲养,数量逐步有所增长。到50年代末,
马已超过牛的数量,上升到第一位;黄牛数量则逐年减少,1961年下降到558
头,比1952年的925头减少40%。主要原因是马比牛跑得快,使役员多喜欢使
马,不愿意使牛;其次,合作化之后,牲畜作价归公,实行集中饲养,重使投轻管理,
牲畜多瘦弱,尤其是黄牛,被当作菜牛散放,逐渐退化。虽然几经采取措施,实行分槽
饲养,专人使役,适当提高饲养使投人员报酬。搞定、包、奖等,但饲养、使役不当,
管理不善,瘦弱、伤病较多的现象始终未能解决。
(三)1978年之后,由于农业机械迅速增加,田间和非田间作业多被机械代
替,农民逐渐忽视大牲畜饲养,尤其是1979年省提出卖马买和,变两套成本为一套
成本,更加助长了淘汰大牲畜的思想,使许多生产队贱价将牛马卖掉,放松了管理和养
护,造成大牲畜连年下降。全县1982年比1978年,马下降31·2%,牛下降
10· 9%。
(四)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大牲畜全部作价卖给农民,变为
户有户养。为冬季节不违农时、精耕细作,农民都积极饲养大牲畜,并精心饲养管理,
膘成日异好转,幼畜成活率上升,伤、病、死亡率下降。有的村屯农民联合到吉林、内
蒙、齐市、逊克、乌伊岭等地购买大牲畜,畜牧部门仅1983年开出联系买畜介绍信
达100多份。开始出现养牛专业户,向阳乡有新村张胜春一家养牛31头。1985
年全县黄牛由1982年的1797头,发展到3620头,增长1倍多。马由
1982年的1889匹,发展到2265匹,增长20%。
此外,县内有饲养奶牛的传统。乌、佛两县设治初,境内俄民多养奶牛自食。日伪
统治时,1985年调查乌云县有奶牛8头,佛山县3头。建国后,1952年始有人
饲养1头奶牛,1956年增至2头。1958年规定不准私人养奶牛,全部作价
卖给商业局。当年商业又从外地购入8头,建奶牛站,1965年发展到27头。
1966年3月富饶公社并入嘉荫县,全县奶牛户、数增加到44头。1967年视饲养
奶牛为“资本主义倾向”,1968年全县奶个数下降到17头。1970年重申允许
社员饲养奶牛,1972年增加到45头。1974年至1976年县奶牛站陆续从外
地购买奶牛,公私都注重繁殖饲养,1977年全县增加到170头。其后逐年减少。
1984年奶牛站撤销。1985年全县有奶牛52头。
(见附图)
二、羊
解放前没有养羊户。建国后,直到1957年才有人养羊,但发展很慢,到
1965年共有155只。1966年富饶公社并入后,全县有羊249只。1969
年发展到748只。品种都是奶山羊,均属个人私养,每家养一二只到三五只,个别户
最多八九只。饲养方法,夏季将羊用长绳子挂在村边草地上或伙放。如保兴公社仁合生
产队几乎家家都养羊,夏季合伙雇佣放羊,冬季自家喂养。
1970年,县畜牧站从内蒙古买回细毛羊600只,先在胜利大队和王家店生
产队建立集体羊群,使全县养羊数猛增到1290只。1971年达到1330
只。1972年黑龙江洪水淹没大部草原,造成大批羊死亡,是年未,全县养羊数
下降到592只。其后3年徘徊不前,1976年又有所发展,1981年全县养羊
1808只, 1982年后又逐渐下降。到1985年末存栏数仅有1683只。
养羊专业户全县只有7户:乌云镇3户,98只;沪嘉乡1户,54只;向阳乡1户;
37只;常胜多8户,70只。
三、猪
早在解放前,群众就重视养猪,除大部分农户养猪外,城镇亦有居民养猪。据伪康
德2年(1935年)黑河民政厅调查记载:佛山县养猪425头,每户平均1·33
头,县城养猪235头,占养猪总数的55·3%。乌云县养猪335头,每户平均
0·56头,其中第一区(乌云县城、旧城、灯照、河沿)养猪198头,占全县养猪
数的59·1%。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积极鼓励和组织城乡人民养
猪。建国初期,由于农民生产的粮食国家不收购,往外地运又很困难,农民便用剩余粮
食养猪,生猪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全县已养猪2808头,平均每户养猪两头。
当年,县政府曾发出通知,要求“除回民和独身者外,凡立灶起伙的农户、职工家属及
机关企业、部队等伙食单位都要养猪,争取做到肉食自给”。1953年猪肉除自给
外,还向外地输出一部份。1954年由于遭受严重旱灾,农业欠收,加之春秋两季流
行猪肺疫,死亡率达18·5%,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到1955年仅剩980
头,比1953年下降了57·8%。
1955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生猪饲养量又开始上升。
1957年贯彻中央“大养其猪”的指示,县委召开养猪专业会议,指定一名县委
副书记抓养猪,并开始实行“派养派购”。全县落实派养任务1821头,派购任务
338头,实行“增养不增购”,不论集体或社员家庭,完成派购任务,允许自行出
售。并规定每日猪留给一分饲料地,母猪每口留粮100公斤,育肥猪留粮50公斤,
仔猪留粮10公斤。由于政策对头,饲料充足,使养猪业获得持续发展,年末生猪饲养
量达到1629头,比1955年上升66·2%。
1958年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了“共产风”,加之连续两年遭受黑龙江特大
洪水灾害,使生猪生产又急剧下降。1959年本仅剩783头,比1957年下降
51·9%。
1962年贯彻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整顿了集体养猪场,
生猪生产又迅速上升,年末存栏数比上年增长41·2%。到1964年又比1962
年增长81·8%。
1966年至1968年,片面强调办集体猪场,社员个人养猪受到限制,社员养
母猪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强行把社员的母猪作价归生产队。集体办的猪场,干
部怕操心、赔钱,不愿办;饲养人员又多为老、弱、病、残,不是缺少科学养猪知识,
就是责任心不强,又使养猪生产下降,造成城镇肉食供应紧张。1969年县革委曾总
结永安大队办集体养猪场的经验,组织各社队干部参观学习,但效果仍然不显著。
1970年重申“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才使养猪事业又逐步有所发展。
197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调整、整顿了各生产队集
体猪场,实行“两单独、两统一”(单独经营、单独核算、统一领导、统一分配)的管
理形式,并制订了若干措施,生猪生产又有较大发展。多数猪场建起产仔暖舍,购置饲
料加工粉碎机,较好的新发生产队猪场还自行设计制造打浆机,把青绿饲料打成浆状喂
猪,县畜牧站向生产队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在新发生产队先行试点,然后组织全县畜牧
队长现场参观;县粮食科成立饲料供应站,对城镇居民实行按计划供应饲料;卖猪给
30%肉票,每头猪奖售2·5尺布票和与猪重等量的精饲料;农村社员每养一头猪,
生产队终3分饲料地,卖给国家一头肥猪,由生产队奖售与猪重相等的精饲料,集体猪
场的母猪每头留饲料地3-5分,不留饲料地的可留精料150-250公斤;社员养
猪投肥给粮。1977年县革委推广双城县大办猪场实现一人一猪的经验,树立新发大
队猪场转亏为盈的典型。县畜牧站组织推广佳木斯市饲料公司研制成功的“七四三”低
温发酵剂的科技成果,扩大了饲料来源,降低了养猪成本。此后两年生猪饲养量有较大
的增长,第一次突破万头大关。1979年,因中越边境反击战的影响,边境地区战备
紧张,人心动荡,许多人把自己养的猪卖掉或杀吃,使养猪数又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公
母猪的大量减少,给生猪生产造成严重后果。1979年到1981年3年中生猪饲养
量由16219头下降到13334头,可繁殖母猪由1926头,下降到928
头。猪肉自给率1981年仅占17%,吃肉靠外进,仅此一项地方财政拿出补贴款
31·2万元。
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全县生猪生产又逐渐回升,出现了养猪专业
户、重点户、一般户齐养的大好形势。全县有6个村屯养母猪数量大幅度增长。向阳乡
王家店村112户,养母猪78头;保兴乡连丰村称养猪专业村;沪嘉乡于景森一户参
母猪17头;雪水温农民张维家庭养猪100头,自留基础母猪22头,当年供应市场
50头肥猪。
四、禽
自开发以来,养鸡一直为农家所重视。品种以本地鸡为主,蛋肉兼用。鸭鹅饲养量
很少。
建国前,农户养鸡除自食外,还要用鸡蛋换取抽、盐。但由于缺乏科学饲养方法,
防疫无人管,鸡瘟经常流行,死亡率高,发展缓慢。据伪满康德2年(1935年)统
计,佛山县养鸡1250只。每户平均3·9只;乌云县养鸡1872只,每户平均
8·4只。乌云县养鸭15只,养鹅12只。而佛山县仅养鸭、鹅各两只。
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养禽,除加强防疫工作,还引进优良品种,扶持群;
养鸡。70年代以后又实行出售鸡蛋奖售饲料的办法,使养禽业有较快发展。全
1949年养禽3800只,到1981年达52281只;增长又2·8倍。
197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调整、整顿了各生产队集
体猪场,实行“两单独、两统一”(单独经营、单独核算、统一领导、统一分配)的管
理形式,并制订了若干措施,生猪生产又有较大发展。多数猪场建起产仔暖舍,购置饲
料加工粉碎机,较好的新发生产队猪场还自行设计制造打浆机,把青绿饲料打成浆状喂
猪,县畜牧站向生产队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在新发生产队先行试点,然后组织全县畜牧
队长现场参观;县粮食科成立饲料供应站,对城镇居民实行按计划供应饲料;卖猪给
30%肉票,每头猪奖售2·5尺布票和与猪重等量的精饲料;农村社员每养一头猪,
生产队终3分饲料地,卖给国家一头肥猪,由生产队奖售与猪重相等的精饲料,集体猪
场的母猪每头留饲料地3-5分,不留饲料地的可留精料150-250公斤;社员养
猪投肥给粮。1977年县革委推广双城县大办猪场实现一人一猪的经验,树立新发大
队猪场转亏为盈的典型。县畜牧站组织推广佳木斯市饲料公司研制成功的“七四三”低
温发酵剂的科技成果,扩大了饲料来源,降低了养猪成本。此后两年生猪饲养量有较大
的增长,第一次突破万头大关。1979年,因中越边境反击战的影响,边境地区战备
紧张,人心动荡,许多人把自己养的猪卖掉或杀吃,使养猪数又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公
母猪的大量减少,给生猪生产造成严重后果。1979年到1981年3年中生猪饲养
量由16219头下降到13334头,可繁殖母猪由1926头,下降到928
头。猪肉自给率1981年仅占17%,吃肉靠外进,仅此一项地方财政拿出补贴款
31·2万元。
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全县生猪生产又逐渐回升,出现了养猪专业
户、重点户、一般户齐养的大好形势。全县有6个村屯养母猪数量大幅度增长。向阳乡
王家店村112户,养母猪78头;保兴乡连丰村称养猪专业村;沪嘉乡于景森一户参
母猪17头;雪水温农民张维家庭养猪100头,自留基础母猪22头,当年供应市场
50头肥猪。
四、禽
自开发以来,养鸡一直为农家所重视。品种以本地鸡为主,蛋肉兼用。鸭鹅饲养量
很少。
建国前,农户养鸡除自食外,还要用鸡蛋换取抽、盐。但由于缺乏科学饲养方法,
防疫无人管,鸡瘟经常流行,死亡率高,发展缓慢。据伪满康德2年(1935年)统
计,佛山县养鸡1250只。每户平均3·9只;乌云县养鸡1872只,每户平均
8·4只。乌云县养鸭15只,养鹅12只。而佛山县仅养鸭、鹅各两只。
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养禽,除加强防疫工作,还引进优良品种,扶持群;
养鸡。70年代以后又实行出售鸡蛋奖售饲料的办法,使养禽业有较快发展。全
1949年养禽3800只,到1981年达52281只;增长又2·8倍。
1983年全县出现120个养鸡专业户,汉朝阳镇居民养100至300只鸡的
有40余户,养300至500只鸡的9户。当年孵化雏鸡4·2万只。电厂土法上
马、炕孵化鸡雏5000多只,县劳动服务公司青年养鸡场电热孵化来克亨雏鸡2·2
万多只,红光专业户施玉琴家庭炕孵化雏鸡5200只,永安农民殷守业一次抓雏鸡
1500只。县畜牧部门举办养鸡学习班,给县城70多个养鸡专业户传授科学养鸡
和防疫知识,并深入农村和街道养鸡专业户开展咨询服务活动。1985年养鸡数量比
1981年增长76%。
(见附图)

@img6W80075.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