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品种改良和繁殖

第二节 品种改良和繁殖


马:建国前多为来自苏联和日本的混种马,经当地农民选育。乘挽兼用,适应性较
强。
建国初期县境混种马平均体高在150公分左右,体长158公分,胸围173·5
公分。挽力在土路两轮铁车500公斤/10小时。
1953年贯彻“就地繁殖”为主的方针,畜牧部门每年在配种季节之前,组织群
众选定种公马,采取“自愿互利,适当照顾种畜户”的原则,组织配种,付给报酬;对
不够种畜标准的公马全部割骟。同年春,县农业科从黑河引进一匹名为“黑河马”的种
公马,由配种员到农村流动配种。1956年全县从各生产队选定优良种公马14匹,
提前加料复壮,并设专人负责,配种期组织队与队之间相互调用,中兽医孟宪臣轮流到
各队作技术指导,使配种率达到85%以上。但因母畜营养不良,仔畜成活率多不高。
如1956年产马驹60个,死亡89个,成活率仅占51·7%。
1958年县成交配种站,并引进两匹“奥尔落夫”种马。此后每值春季种公马轮
流到各生产队配种,做到即及时配种,又不误生产。1965年贯彻省提出的“大发
展、全改良”的方针,具配种站又从动力县马场购进“阿尔登”重型优良种公马4匹。
采取自然交配的方法,配准率一般在85%左右。
1986年春富饶公社并入后,该公社可繁殖母马较多,约占全县母马的1/2,
遂将具配种站过往富饶公社。同时又引进轻型马种两匹,在配种季节流动到各生产队配
种,实行免费,深受群众欢迎。此期除县配种站有4匹种马,有5个林场和15个生产
队自筹资金从克山、勃力、拜泉、黑河等地购回优良种马21匹,品种大部分是“苏重
挽”。
1972年县配种站从富饶公社迁回县城,工作人员由原来3人,增加到5人。又
购进“卡巴金”轻型种马2匹,黑河马1匹,并开始推广人工受精。各生产队的种公
马,仍实行自然交配。对可繁殖母马,多买行“三包一奖”(即饲养员、使役员、放
牧员,实行包配种、包保胎、包成活,好的给予奖励)制度。
(见附图)
由于人工受精技术员水平低,到1981年未收到明显效果。1984年从外地招
聘一名配种技术员,开展母马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到1985年全县产优良马驹75
匹。
经过多年努力,马的品种改良已经取得显著效果,1985年全县改良马约占养马
总数的50%以上。
牛:建国前,多为朝鲜混种牛,身高体壮,繁殖能力强,挽力大,行走决。性情
温顺,易调教,适应性强,深受农民欢迎。
建国初期,据1953年调查,仍有70%为朝鲜混种牛。
(见附图)
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由于重马轻牛,黄牛归大堆,实行大群放牧,喂养,
自由交配繁殖,品种逐渐退化,出现体变小,发育漫,多数牛生长到3岁以后,体重仅
二三百公斤。1969年为促进黄牛改良,县畜牧兽医总站引进黑白花荷兰种牛1头。
1974年购进短角公牛4头,以后又购入可繁殖的母牛350头,放到较大生产队的
牛群中进行繁殖改良。但干部和群众对黄牛改良认识不足,管理不经心,1976年
冬,4头短角公牛被冻饿死3头。剩下的1头,调给永安生产队,实行单独饲养管理,
2年后见改良牛犊7头。同年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新技术,进行黄牛改良,推广
了3年,只有前进农场的牛群产了一头改良牛,故停止推广。
1982年引入纯种黑白花种公牛11头和1头西门塔尔肉公牛、1头英短角良种
公牛。1983年改良黄牛300多头。县家畜繁殖站,坚持三年在向阳乡育新、有强
等黄牛生产基地搞改良。1985年改良当地黄牛200头,准胎率达89·4%,产
优良牛犊82头,同年又从延边引进“山地红牛” 60头。至此,全县黄牛品种改良已
初见成效。
猪:建国前的品种全是民猪,俗称“荷包猪”。1953年由黑河引进1头“约克
夏”种公猪,改良的仔猪发有很快,饲养一年平均活重100公斤左右。1962年引
进苏白、哈白优良种猪,由生产大队饲养,与本地民猪进行杂交改良,既耐寒,增重又
快。1975年从萝北引入长白猪种一对,放到永安生产队杂交改良。长白猪为多肋
猪,一侧多两条肋骨,身腰长,生长快,肥、瘦肉多层相间。原产在热带,不耐寒,毛
稀皮薄,冬季不会做窝,常把耳朵冻掉。但与本地猪杂交后,则克服了这种缺点.
1976年后又从嘉荫农场和绥化县种畜场引进一批长白猪和哈白猪种。1982
至1985年,共引进哈白后备种公母猪80头,长白后备种公母猪260头,改良当
地民猪和苏白猪。全县优良品种猪占养猪总数的70%左右。
羊;山羊多数是奶山羊,绵羊多是内蒙古细毛羊。
鸡:建国以后,先后引进的优良品种有来克亨、九斤黄、白乐合、二八八等新品
种。 1983年又引进西赛斯鸡雏1000只,康贝尔鸭雏2000只。到1985
年,优良品种鸡约占养鸡总数的一半以上。
(见附图)



@img6W80077.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