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建国初期,猪、鸡时有疫病流行,大牲畜疫病较少。1955年发现马“腺疫”,
马驹出生两个月至8岁期间易受感染。1956年春新发生产队从外地购迸一批马,因
检疫不严,带入阳性鼻疽病。夏锄时经县兽医站检疫员发现,全大队已有阳性疑似鼻
疽病马5匹。当时对病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秋季发展到开放性
鼻疽病马9匹,死亡6匹,其余35匹,有阳性鼻疽15匹,疑似性10匹,合计占
71·4%,方引起重视。县人委宣布新发生产队为鼻疽病疫区,实行封锁,并将开放
性病马处死深埋,防止了疾病蔓延。
1962年开始贯彻“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方针,把防治畜禽疫病纳入日程,
组织培训防疫队伍,队队配防疫员,普遍开展防疫注射,鸡注射新城疫苗和禽霍乱疫
苗,基本上控制了疫病流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禽防疫受到严重干扰,猪、鸡瘟病时有发生。1970年
春,边防部队从沈阳军区调入两匹马,系母子关系,经县兽医部门检验患有传染性贫血
病,决定扑杀掉。1971年在边防部队驻地附近生产队暴发马传贫疫病,检疫前死掉
3匹,检疫又发现5匹阳性马,报县革委批准,及时扑杀掉,并确定该生产队为“疫
区”,实行封锁。同期永安生产队发生马驹生下来后四肢关节肿大,不能站立,3天后
口发炎肿胀,不能吃奶,六七天死亡。县兽医站确诊为缺钙,经给妊娠母马补钙,症状
消失。太平林场有的马冬季出现后躯摇晃,前肢走路高抬交踏,经兽医部门多次治疗无
效,春天自然恢复健康。后经县兽医院对饲草、土壤、糖料进行分析,认定因缺少维生
素E引起,经4次注射维生素E,症状消失。
1970年河北“捶结术”传入。同时开始应用各种电针疗法。1972年农村
各生产队普遍设防疫员或赤脚兽医,负责畜禽防疫,并治疗常见疫病。县畜牧兽医站每
年冬季都办防疫员和赤脚兽医学习班,每期半月左右,主要学习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
知识。对猪的防疫要求做到“三不漏”(村不漏户、户不漏猪、猪不漏外),达到头头
注射,个个免疫。
1973年夏锄季节,部分生产队又发生一次“马腺疫”。1—8周岁马匹多数患
病,幼驹和瘦弱马更为严重。经过治疗,都在一个月左右恢复健康。
1976年以后,黄牛每年秋季进行一次“口蹄疫”预防注射,布氏杆菌年年进行
抽检。奶牛进行“结核”检疫。1981年推广亚矽酸钠注射,防治仔猪白痢,生后
10天注射,疗效显著。
1983年全县兽医部门技术干部实行分片包干岗位责任制,实行“一定三包”
(定经济技术指标,包防疫、包治疗、包劁骟)技术联产奖励的办法,调动了兽医人员
的积极性。他们在春、夏、秋季防疫工作中,亲自掌针注射,服务于千家万户。此年2
月,进行了霍乱疫苗注射;6月,在上20个养鸡专业户及部分养鸡户进行二次四系滴
鼻4万余只;五六月份,富饶公社从逊克县传入猪“五号病”,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
当,迅速就地扑灭;夏秋,将从外地购入的带“五号病”种猪分配给3个公社,两个林
场,经富收技术人员共同防治,控制了病情蔓延;同年还开展了牛、羊布氏杆菌病,奶牛
结核、马“三号病”的大面积检疫,注射疫苗。并对警犬、猪犬、家犬进行伪狂犬苗的
防疫注射。年终,经伊春市畜牧局检查,认定为控制了猪鸡四大疫病(猪瘟、猪丹毒、
猪肺疫、鸡瘟),达到了边境净化和“四无县”的指标。
1985年宣传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农牧渔业部制定的《实
施细则》,防疫工作由过去单纯技术工作转为法制管理。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设的村屯防疫员和大队兽医,因劳动报酬没解决
好,多数人离岗,致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削弱。只有少数村屯根据防疫情况适当给予报
酬,使之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