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渔业第一书 渔业产生 一、江河捕鱼
民国时期,乌佛两县,因民户稀少,专业捕鱼户不多,只有部分居民在空闲时间用
挂网或食钩捕鱼,产量不高。乌云县民国14年(1925年)产各类鱼16350公
斤,大部分自产自销。因水上作业人员少,黑龙江和泡沼的水质清澈寂静,人们几乎垂
手可得,加之交通闭塞,售价极廉,销售多不过秤,也不用现金交易,一般都在秋后以
谷物相抵。
伪满时期,捕鱼户也不多。据1935年调查,乌云县有专业捕鱼户5户、8人,
兼业捕鱼户48户、52人,有水船22只,年捕鱼量4·5万公斤。同年佛山县捕鲑
鱼(大马哈鱼)10200公斤,鳇鱼520公斤,鲟鱼(七粒浮于)800公斤。
哲罗800公斤,鲤鱼400公斤;细鳞150公斤,杂鱼980公斤,除自食外,销
售外地鲑鱼2715公斤,鳇鱼240公斤,杂鱼400公斤。售价低廉,鲑鱼每公
斤3角,鲤鱼2角。杂鱼只几分钱。
建国初期,捕鱼专业户也不多,1953年仅有6户,兼业捕鱼夏季多、冬季少,
捕鲑鱼季节为最多;有的还“远征捕鱼”。如新发村臧焕生等六人曾到百里之外的吉村
站捕娃鱼,约一个月;多者捕获200多条。每年在捕鲑鱼季节,沿江村屯,都要由村
政府组织鱼民用抽签的办法安排捕鱼场地,年产鲑鱼达七八万公斤,因交通闭塞,销售
困难;城乡后民几乎家家户户房前或立木杆晾晒,或用木槽盐渍。平时渔民捕获的鲇鱼
和鳅、塘科鱼类均废弃或喂猪、鸭。1951年和1953年高升渔亮子和永安西河渔
亮子捕获鲤鱼、草鱼、鳝鱼三五万公斤,每公厅售价仅一两角钱。
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之后,个体捕鱼受到限制,渔业生产全部由集体营经,
开始时社员捕鱼生产积极性还比较高,渔亮子年挡鱼一两万公斤。后来由于劳动报酬不
合理,捕鱼社员出工不出力,全县的几处渔壳子也就不出鱼了。其它捕捞方法得鱼也不
多。
1960年建立县国营渔场,招临时工130人,组成8个捕鱼队,分设在嘉荫河
口、马连站、十里河子、大同村、永安、高升鱼亮子、结烈河口、乌云河口。1961
年产鱼216吨,是历史最高水平。 6月15日在永安下套子网摊一网捕获4条大鳇
鱼,大的480多公斤。但因渔场铺的摊子过大,招收外地流入人员不会捕鱼,又实行
工资制,干了两年,年年亏损。1962年末被迫停办。人员调出或精减下放回乡,保
留下来只29人,改名为渔业生产合作社,下设7个捕鱼小组,各小组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按产值向渔业社交10%的管理费、30%的折旧费,其余由本组成员按劳
分配。又干了不到两年,多数小组自动解散,少数小组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也
由于不批准下江作业或被误认为是“苏修特务”看押起来,使渔业社、组全部解体。
1970年开始,沿江生产队又组织捕鱼小组。1976年朝阳和富饶公社先后建
立了渔业生产队,实行养鱼和捕鱼结合。到1980年,全县共有捕鱼点20多个,捕
鱼人员328人。由于边境斗争形势当时比较紧张,江上作业实行严格控制,规定只准
许国营和集体的船只下江作业,个人不发给江上作业证;加之各捕鱼队、组的体制、报
酬问题未解决好,虽然捕鱼人员和设备大量增多,但鱼的产量一直不高。1980年全
县仅产鱼60多吨。而鱼的销路却日益扩大,价格不断提高,每公斤鲤鱼,1980年
2元多,1983年4元多,1985年涨到5—6元。同一时期,鲑鱼的市场价格每
公斤由3—4元,涨到8—12元。
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捕鱼人员和设备迅速增多,到1985年全县
捕鱼专业户达到136户,专业捕鱼人员325人,兼业287人、新发村曲向鸿捕鱼
专业户一年纯收入1万多元,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全县鱼产量1985年达241
吨,比1980年增长3倍。
(见附图)
二、鱼汛
黑龙江嘉荫段鱼汛的规律是:1—4月,冰封太厚,鱼类少动,是捕鱼淡季;5月
初可捕获马苏里白鲑(雅巴沙)、细鳞、哲罗、江鳕(山站鱼)等;5月下旬开始为唇
* (重唇)汛期;6- 7月江鱼最多,是捕鱼的旺季,主要鱼种有鲤、翘嘴红鳇(岛
子)唇* (重唇)、鳇鱼、鳄鱼、草鱼、拟赤稍鱼(红尾巴稍)、三角妨(法罗)、长
春编、撼鱼(撼条)、鲢鱼、鳜鱼(鳌花)等;7- 8月跪科鱼最多,主要是乌苏里跪
(牛尾巴),也有少量的翘嘴红帕、鲤鱼、蒙古红鳇(红尾)、鳙鱼(花鲇鱼)、鲇鱼
等;秋分时节主要捕获鲑鱼;11- 12月浦江鳕和日本七鳃鳗鱼(七星子)最多,其
次是哲罗、细鳞、乌苏里白娃在雪水温和黄鱼卧子附近水域还可捕获三角纺(法罗)、
鲤鱼、鳜鱼、翘嘴红鳇等经济鱼类。
小型成鱼,从开江至封江均为旺季,以犬首鲍、细体鲍、东北颌顺鲍(砂葫芦);
鲩鲍、突吻鲍(川了子)为最多。其次是贝氏*鲦 (白漂子)和雅罗鱼。至于黑龙江马
口(大马嘴)、黑龙江* * (葫芦片子)、黑龙江牡父鱼(鳇鱼小舅子)也常见,但数
量不多。
三、人工养鱼
境内有可养鱼泡塘66处,水面18990亩。其中自然泡沼59处,
10090亩;水库4处,8600亩;池塘8处,300亩。百亩以上可养鱼水面
12处,10279亩。虽资源丰富,但认识迟,起步晚,养殖量小,经济效益也低。
1958年“大跃进”时,县政府曾发动各社队掀起养鱼生产高潮。自9月初始,
奋斗70余天,朝阳公社报称捕捞鱼苗23万尾,放入4个泡塘;东风公社报称捕捞鱼
苗60万尾,放入5个泡塘;和平公社报称捕捞鱼苗210万尾,放入3个池塘。县商
业局从东津城购进鲤鱼苗5万尾,放入黑龙江。因发动面广,放养数量多,获得“黑河
地区养鱼最上游”称号,地委通报表彰。惜翌年未见成鱼出水。
1979年朝阳、富饶两个公社渔业队进行养鱼试验,从肇东县涝洲鱼场购入草
鱼、白鲢、鲤鱼苗放养,当年10月出鱼8吨,草鱼每条重5—8两,鲤鱼每条重3一
6两。1983年后出现养鱼专业户,到1985年发展到15户,当年购进鱼苗36
万尾,放养水面1155亩,其中个体经营775亩,收获面积655亩,产鱼36
吨。
1983年县水产公司建种鱼池134亩,放入水花80万尾,夏花27万尾,当
年出秋片54万尾,放入越冬地。1984年出春片6万多尾,放鱼片6万尾,水花
120万尾,8月黑龙江洪水清堤被淹。1985年朝阳镇建种鱼池100亩,越冬池
44亩,有种面积96亩。当年由于水质差、乏氧、不透光,秋片越冬成活率不高。
困县内无鱼苗,各养渔户全从涝洲渔场、东津渔场购入种鱼,一辆汽车往返需运
费1000余元,每公斤鱼成本高达8元左右。若技术措施失当,则死亡率极高。朝
阳镇养鱼专业户刘龙江,1985年5月从涝洲渔场运鱼苗300公斤,成活率仅达
60%,又从绥化市东津渔场运鱼苗400公斤,中途全部死亡。1985年前,各养
鱼专业户或因长途运输,或因只放不喂,或因捕捞不得法,或因泡塘杂鱼清理不彻底,
或因水灾,多数养鱼户亏损。
1986年刘龙江改用大* 料袋、注氧、封闭式长途运输鱼苗,成活率99%;在
放养泡塘投入豆饼、小麦等饲料,从5月10日到10月10日,花鲢最大重1·5公
斤,鲤鱼最大重1公斤。本年纯盈利1万余元。
(见附图)
@img 6W8007G.jpg^JPEG^LINK